03

“红船精神”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制度建设 2020年06月21日

  

  ■杨 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为此,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思想教育活动制度化是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与重要抓手,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大创新亮点。那么,该如何推进这一制度建设,使之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这既需要显性的物质基础,更需要不可或缺的隐性的精神因素。特别是随着丰裕社会的到来,占有、配置、激活与撬动政党的精神资源尤为重要与紧迫。而中国共产党精神资源的“源头活水”就是“红船精神”,其深刻内涵及基本元素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的根本内容具有同构性,通过发挥“红船精神”对制度建设的精神化过程,就能使这一制度建设从每个党员的外在行为变为内心信念,从而更加具有自觉性、稳定性、持久性。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无论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是“为人类求解放”,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走向共产主义,要想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属不易。当今世界占据支配与主导地位的客观物质力量依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力量,“初心”与“使命”在新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资本逻辑对人们思想的渗透。

  当代中国正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与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对于资本逻辑无法置身事外,这是由于当代中国正经历对内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全球化开放两大深刻变革。从市场化进程看,与计划经济相比,一方面,对资本力量的利用把每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进一步释放并最大化地转化为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本领,从而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巨大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会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就有可能导致“一切向钱看”、“赚钱就是王道”等错误思想,甚至将商品交换原则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从全球化进程看,与自我封闭相比,一方面,对资本力量的引进占有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价值观强加于人,以进一步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信仰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指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面对强大的资本逻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该如何生成,我们需要更为强大的客观物质力量作为基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当代中国已经建立起驾驭与导控资本逻辑的客观物质力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在经济上,发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优势;在政治上,坚持劳动者联合体的坚强领导,即把14亿全体人民凝聚成统一的集体力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当然,除了显性的物质基础,制度建设还有不容忽略的隐性精神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对主体精神力量的地位和作用总是认识不到位,把精神看成是与物质相比是“虚”的东西。实际上,客观物质力量能够创造主体精神力量,主体精神力量同样也能变成客观物质力量,尤其是在物质资源缺乏与不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更应该发挥主体精神力量的自觉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在新时代,发挥“红船精神”对思想教育制度化的积极意义,必须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基本元素嵌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之中。具体来讲:

  第一,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的制度化作为长期性、基础性、全局性的课题,是一项需要探索的新事物,每个党员、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特点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这就必须发扬先人一步的首创精神,在继承本来、吸收外来的基础上以创新性、创造性的姿态开创其展开的具体路径,而不能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第二,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的制度化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党内外、国内外各个方面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困难,就必须发扬“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沿着共产主义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和轨道,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继续前进,而不能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第三,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的制度化的最终价值目的是为了什么,说到底就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只有不断发扬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才能把思想建设制度化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行为,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真金白银”的财富感、幸福感、获得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权力生成思想的唯物史观解读及其当代意义”(16CKS05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