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小梅 通讯员 嘉 合
记者日前从嘉兴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下半年,我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名单。从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满堂红”到争创国家级示范,嘉兴以创促建,织牢食品安全防控网,创新食品安全数字化精准监管,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马大嫂”可以“码都扫”
在嘉兴,“菜篮子”里的许多食品都可以扫码溯源。所以,嘉兴的“马大嫂”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享受“码都扫”的待遇,吃得明明白白。
在农贸市场,市民如果要买猪肉、牛蛙和进口水果,可以扫一扫“浙食链”二维码,就能一路溯源“追”到田头。在田间,嘉兴人用一枚“浙农码”打通从生产到流通的追溯链。全市共有5663家主体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重点治理品种和蛙类生产主体100%完成信息入库。溯源机制能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浙农码”为“菜篮子”落下一把“智能锁”。
每天清晨,当农贸市场的菜刚刚摆上货摊,农贸市场农残检测室里的操作人员已经通过新型快速检测仪完成了检测。检测结果“一键上传”到数字后台。对于一些季节性高风险果蔬,检测人员还要完成高风险因子检测项目。
“我们通过实施‘嘉里食安’数字化溯源工程,让农贸市场实现检测标准化、溯源数字化和管理规范化。”嘉兴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与抽检监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四星级以上‘五化’农贸市场日平均检测常规项目25批次,周平均检测重点项目10批次。”
今年,嘉兴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列入年度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全市49家农贸市场已经按计划完成提升改造。从摊头到灶头,嘉兴为“菜篮子”工程装上一把“安全锁”。
看得见制作过程的午餐
市民普遍对“一老一小”非常关心。今年,嘉兴将老年人高品质助餐服务工作列入2022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无论是在养老院还是居家养老,为老助餐服务都温暖着嘉兴的“夕阳红”。
中小学生是集体用餐的重要人群。如何为集体用餐者管好一份盒饭?目前,嘉兴正在试点推行集体用餐配送“一件事”改革。改革的核心还是数字化提升。“依托物联网和AI抓拍技术,把监管部门、盒饭加工企业、消费者三个端口联通起来,从而实现从单一的‘后厨可视’,升级为各关键控制点位的可监控、可识别、可示警,真正实现全过程监管。”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外卖也要管好。截至目前,全市网络餐饮单位“阳光厨房”建设率达90.98%。市民点外卖之前可以先点开后厨看看。与此同时,嘉兴推行餐饮外卖封签举报奖励机制,倒逼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
特别是近3年来,嘉兴在餐饮单位全力推进“阳光工厂”“阳光市场”“阳光厨房”“阳光外卖”等阳光系列工程建设,把管食品生产企业的“浙食链”、管进口冷链食品的“浙冷链”、管农产品源头的“浙农码”、管外卖的“浙江外卖在线”等数字化监管系统用足用好,把线上智能巡查和线下执法结合起来,形成了工作闭环。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阳光工厂”596家,实现在产食品生产企业全覆盖;“浙食链”上链产品数4825个,上链品种完成率达147.06%。
抓实包保责任,加快创建进程
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多年来,嘉兴明确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及任务清单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重点内容,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压紧压实属地责任、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
今年以来,嘉兴迅速推进食品安全分层分级包保责任机制落地见效,在全省率先实现包保对应关系100%建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赴实地开展调研、督导并协调推动食品安全工作有效落实。
嘉兴还在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上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聚焦特殊食品生产企业、连锁经营企业、网络订餐平台、学校食堂等重点领域,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和“除险保安”系列专项行动,全面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实施清单化销号闭环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不过,嘉兴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基础仍需要不断夯实。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嘉善县和海宁市获评首批“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的基础上,今年南湖区、平湖市和桐乡市积极申报创建,大力夯实基础、加强部门协同、创新示范引领,力争高标准高质量通过省级评审验收,不断夯实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