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秀洲往事

1983:捧回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一等奖

  

  文字和图片来源:秀洲区传媒中心 秀洲区档案馆

  【编者按】

  1983年7月,嘉兴撤地建市,明确原嘉兴市辖区分设城区、郊区,郊区正式设立。1999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郊区更名为秀洲区。

  如今,仅40年间,秀洲已从当年的郊区成长为高质量高颜值的嘉兴城市副中心。

  40年,是成长,也是发展;是蝶变,也是新生。

  我们梳理了建区40年来的一些大事要事,推出专栏“秀洲往事”,展现秀洲的沧桑与巨变。

  虽然我们知道,相对于40年秀洲的变化来说,这些只是片段中的片段、瞬间中的瞬间,但我们仍努力将它们——呈现,为的是提供一个模板,或者一个缩影、一个开始、一个线索,让您可以由此构建起一个属于您自己的秀洲记忆、秀洲故事。

  

  “农民画的价值不在于怎样接近专业绘画和城市观众的趣味,而在于它在发掘、反映乡土气息和人的质朴、天真和生命力。”

  —— 秀洲农民画家 张觉民

  

  “我永远是个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我是农民,回到家里拿起笔,我算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就这么一种状况下,我慢慢地变成一个独立的画画的人,绘画是唯一能表达、证明自己坚强的工具。”

  —— 秀洲农民画家 缪惠新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行各业生机勃勃。中国农民追求文化艺术、追求自我表达的潮流涌动,农民画渐成风潮。

  1983年10月,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出通知,将举行第一届全国农民画展。全国农民画展就像一届文化的奥运会,全国省、市、区各级文化馆都跃跃欲试,大家忙着挑选作者、集中培训、全力创作,迎接大展。

  嘉兴市文化馆接到参加农民画展的通知,但当时只听说过,却没有人见过农民画。于是,文化馆挑选了9名绘画爱好者,前往上海金山参观农民画。其后,又开展了半个多月的突击辅导。

  1983年10月,中国美术馆举办首届中国农民画画展,秀洲区的9名农民用稚拙的线条,描绘烂熟于心的生活场景,从小到大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没几天就变成了16幅色彩饱满、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

  其中,张觉民的《南湖菱歌》获全国比赛一等奖;缪惠新的《乡情》获浙江省美术比赛一等奖……

  据张觉民回忆,接到参展任务后最大的难题是“画什么”。在文化馆美术辅导老师的建议下,他决定采用“嘉兴南湖”作为创作题材。为此,他专程去了两趟南湖,经过两天思考,画了两幅草稿。一幅以湖心亭为中心,周围是菱秧;另一幅的湖心亭在左上位置,其余篇幅均为采菱姑娘。

  辅导老师看了以后,选定用第二幅构图,接下来烦恼的是该用什么样的色彩表达。张觉民的第一稿采用五颜六色的画面表达南湖儿女的多彩生活,但由于内容多而显得有些凌乱,几易其稿都不满意。一天,他忽然想起祖母生活中使用的蓝印花布,一个灵感闪现了出来:用蓝印花布色调来表现。辅导老师认为,这个创意极具嘉兴地域文化特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幅构图活泼、色调清新的《南湖菱歌》跃然纸上。

  “农民画的价值不在于怎样接近专业绘画和城市观众的趣味,而在于它在发掘、反映乡土气息和人的质朴、天真和生命力。”张觉民说。

  捧回全国大奖,一时之间,张觉民这位农村青年以及他所代表的郊区农民画创作群体声名鹊起。改革开放初期,文艺骨干和队伍还不多,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也非常薄弱。农民画的成功,让大家眼前一亮,像意外发现了宝贝。从那时起,秀洲区就确立了以农民画为突破口,促进全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路,农民画发展日渐蓬勃。

  1987年,28幅郊区农民画作品入选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并赴美国蒙大拿州展出,这是郊区农民画第一次大批量出国展览。同年4月,嘉兴农民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展,40多名农民创作的110幅作品“走”进艺术殿堂。这次展览受到首都各界的重视,引起了强烈反响。同年12月,区政府决定设立嘉兴农民画新花奖。次年1月9日,召开首届嘉兴农民画新花奖授奖大会,共有7人获奖。1988年2月,文化部命名嘉兴市郊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提到秀洲农民画,1983年和张觉民一起参赛的来自油车港镇的缪惠新,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

  “我永远是个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我是农民,回到家里拿起笔,我算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就这么一种状况下,我慢慢地变成一个独立的画画的人,绘画是唯一能表达、证明自己坚强的工具。”缪惠新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在秀洲农民画家中,缪惠新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个到北京以及法国、美国等地举办个展;第一个被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报道,并被评为当年度“亚洲十位艺人”之一;版画作品第一个被美国著名版画家、收藏家高登收藏,被誉为“东方毕加索”“农民毕加索”;秀洲第一个被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称号的农民画家。

  除了张觉民、缪惠新外,在秀洲农民画成长为一朵盛开的奇葩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领军人物一直默默耕耘,比如袁谷人、毛桂洪、张金泉、陈玉峰、朱月祥等等,也留下了不少故事。

  比如,那时农民版画的石膏板,是自己用石膏粉浇制的。石膏粉买不到,文化馆陈玉峰打听到苏州有卖,就一个人赶到苏州,辗转打听,在小日晖桥附近找到了厂家,买了300公斤石膏粉,雇了辆黄鱼车,自装自卸,连推带拉,硬是弄到人民桥轮船码头托运,弄得浑身灰头土脸,好几天才缓过气来。

  如今,秀洲农民画发展已经走过了40年。这也是农民画人才辈出的40年。

  1946年出生的张金泉,初中读了一年后,就退学跟着父亲学祖传的造船手艺,同时参加田间劳动。年轻的时候参加宣传队画墙画,为农家画灶画。后来因为家庭等原因,十几年没有动画笔。2000年,50多岁的他偶然走进嘉兴农民画陈列馆,再次点燃了心中画画的梦想。从此以后他参加农民画培训班,每天晚上画画,白天打工,好作品源源不断。他还成立了个人画室,被评定为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拿到了津贴。

  八字乡青年农技员朱月祥与农民画结缘后,作品《门前的河》在澳大利亚西澳洲美术馆展出,成了全乡人民的骄傲。王江泾镇的青鱼全国闻名,朱月祥的《青鱼之乡》中,初冬时节河荡、运河青鱼成群,村里屋前屋后晒满青鱼干的丰收场景跃然纸上,还有描绘因罕见大雪政府帮助家禽养殖户销售蛋类的《暖雪》,反映公推直选现场的《满堂红》。他还积极投身农民画传承推广,把艺术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里。

  油车港镇和睦村的陈泉泓2009年陪儿子赴加拿大读书。2020年回国后,他重新拿起画笔。一年后,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切斯特艺术中心举办了个人画展,50多幅画很受欢迎,几乎销售一空,他将全部的16万元收入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还有许许多多在乡村小学从小接受儿童农民画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了美术老师、设计师,甚至还有专业画家。这样的例子在秀洲不胜枚举。

  为了培养农民画人才,每年秀洲区文化馆都会举办农民画培训班,累计创作农民画作品3000多幅,有800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获奖200多幅次,14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浙江省文化馆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200多幅作品在《美术》《艺术世界》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并先后出版《秀洲农民画》《田园艺术》等30多部作品集。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秀洲区践行“普及+提高”的理念。“第一梯队”的农民画领军人物,先后组建了8个农民画个人画室,他们既自己创作,也招收徒弟;“第二梯队”的重点创作者,则注重创作指导和采风,一年又一年接连不断举办的农民画培训班和美术干部下基层辅导活动,提升了农民画创作者的技巧水平;“第三梯队”中的骨干创作者中小学美术老师,则承担着培养农民画后备人才的任务,在青少年中普及秀洲农民画。

  另外,秀洲区还组建了农民画研究院,创建了农民画特色镇、农民画特色村、农民画创作基地、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和农民画个人画室,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画乡建设网络,相继培育农民画骨干作者140多人,后备人才2000多人。

  《乡情》 缪惠新

  《南湖菱歌》 张觉民

2023-11-20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182880.html 1 3 1983:捧回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一等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