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为茅奖“回家”喝彩 更要为文学“攀登”鼓劲

  ■本报评论记者 汪 莹

  

  昨天,“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先生故里——嘉兴乌镇隆重举行。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5部长篇小说从238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与颁奖之夜一样精彩的是,17日启动的“茅盾文学周”接连推出文学论坛、作家签售、项目签约、文学嘉年华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引发文学爱好者广泛关注,在茅盾故里呈现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自1981年创立至今,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共评出53部获奖作品,为繁荣长篇小说创作、树立当代文学经典、推动文学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本届茅奖意义特殊,不仅因为这是时隔15年茅奖再度“回家”,更因为这是党的二十大之后茅奖首次颁奖,是对新时代文学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阅,也是面向新征程的一次重要动员。获奖作品赢得各界点赞,“茅盾文学周”赢得专家学者与文学爱好者热切回应,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经典文学的魅力——切中时代脉搏、与人民同频共振的优秀文学作品,永远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必将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评奖不是目的,获奖不是终点。过去多年,茅盾文学奖之所以被视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学水准的重要标尺、体现一个时代文学高度的重要标志,就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过程中,茅盾文学奖是重要的激励,是有力的鼓舞。也正因此,有人说茅奖“回家”,回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更是文学精神的故乡和文学信仰的归处。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当下,短平快成为主流,经典文学如何“出圈”?茅盾文学奖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不错的行动指南。首先,用心灵感受现实。就像茅盾先生主张的,文学应该关心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这是历届茅奖作品的主要特色,也是茅盾文学主张的延续。其次,用作品回应时代。本届茅奖作品《宝水》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雪山大地》写汉人干部融入草原,与藏族人民一起变部落为城市……每一部作品都紧贴当下,为时代赋形。再次,用文学传承文脉。茅盾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学要有民族精神,应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这也是本届茅奖作品的鲜明特色。

  茅奖“回家”,对嘉兴意义尤为特殊。作为茅盾故乡,近年来,嘉兴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在全省率先启动茅盾文学奖“攀登计划”,“文学嘉军”佳绩不断——涌现出省级作协会员139人、中国作协会员35人,早在2000年王旭烽就以《茶人》三部曲(一、二)为浙江赢得首个茅盾文学奖,去年报告文学《红船启航》又喜获鲁迅文学奖。不过,从匹配茅盾文学奖的高度来说,鸿篇巨制还不够多,作者队伍也有待加强。于嘉兴而言,充分发挥茅奖正向引领力,关键要做好两篇文章。一方面,做好文学的“专业事”,把“攀登计划”的好政策源源不断转化为支持创作的真金白银,激励更多作家心无旁骛创作精品;另一方面,做大文学的“基本盘”,以茅奖“回家”为契机,把平台建起来、资源聚起来,高标准培育文学精品创作生态,让茅盾故土成为文学创作的沃土、作家成长的“福地”。

  “茅盾文学奖之夜”虽然落下了帷幕,但沉甸甸的奖杯和文学爱好者的好评再一次证明,那些根扎泥土、脚接地气的作品永远有市场,那些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永远有活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为茅奖“回家”喝彩,更要为文学“攀登”鼓劲,进一步激发“文学嘉军”的创作热情和文化自觉,传承茅盾关心现实、呼应时代的文学精神和创作初心,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用作品立传,推动新时代嘉兴文学铸“高原”、攀“高峰”!

2023-11-20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182945.html 1 3 为茅奖“回家”喝彩 更要为文学“攀登”鼓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