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评论·融媒

处理好三对关系,让村游走得更远

  记者 杨永昌

  

  旅游的风,呼啦啦吹进了乡村。在海宁大尖山搭上滑翔伞俯瞰美景,在平湖马厩村划出一道道浪花,在嘉善缪家村享受巧克力的甜蜜……近年来,嘉兴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50条,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3A级景区村庄97个、特色精品村198个。亮眼的数字背后,透露出乡村旅游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但也必须看到,不少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似乎存在后劲不足的情况。伴随着农家乐等初级乡村旅游产品的退潮,不少乡村旅游的后续创新跟不上,无奈苦守着“一亩三分地”,或是复制粘贴其他村庄的设计,游客们往往只是“转一圈”“看两眼”,愿意留下来消费的较少。还有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如采摘果蔬等,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时常出现“流量”多、“留量”少的情况。

  随着乡村旅游进入下半场,如何兼具“看头”和“赚头”,让村游之路走得更远,笔者认为不妨处理好三对关系。

  在“追逐”中“放慢”脚步。乡村主体应充分认识到本村的资源禀赋,不盲目跟风模仿,也不能被外界的热闹所左右,急于求成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要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就要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做好交通、停车、住宿、吃饭这些最基础的保障。同时,要用心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比如,平湖马厩村通过赛艇项目吸引一拨又一拨游客时,还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历史,通过举办特色庙会,让游客感受到丰富有趣的民俗文化。

  在“向新”中兼顾“保守”。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差异是乡村的一大特色,也是乡村旅游独一无二的资源。只有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乡村旅游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这就需要从规划层面善于利用原始风貌和特色,避免过度开发,以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重点,打造满足多种需求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比如,在海盐沈荡,不仅有“胜利饭店”承载起无数人的记忆,还有改造后的闲置谷仓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节假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在“独特”中走好“融合”。发展乡村旅游,除了立足本地特色外,还要坚持融合发展路径。一方面,村民不应是旁观者,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另一方面,要通过“串珠成链”,以大IP带动小IP,在区域内实现资源互补。比如,在海宁观潮不仅有盐官的一线潮,还有梁家墩的交叉潮,为游客提供特色化、一站式、全链条的休闲文旅服务。

  在这个“市井”常见、“乡愁”难觅的时代,人们对于乡土的眷恋和向往,恰恰赋予了乡村旅游无限的潜能和发展空间。只要牢牢守住文化根脉,积极开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村游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2024-09-13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20312.html 1 3 处理好三对关系,让村游走得更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