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陈 佳 整理 沈沉缘
一碗粉的生意
汤鲜、肉足、菜酸、粉滑
撑起了一对贵州夫妇
向外走的十多年
也征服了无数
找寻家乡风味的异乡人
在这家“老家食堂”
他们从舌尖到身心,直达故乡
贵州的家乡味,在这找到了
王店镇四喜街,向来不缺烟火气:清晨热热闹闹的早点店,向阳桥头略显狭窄的道路,树荫下来来往往的小车,慢悠悠闲逛的老人,生活感十足的市场……搭配沿街的河流,老街的节奏是典型的江南式悠闲。但有时几句“辣味”的对话,凸显了四喜街人一个特殊的爱好——嗦粉。
“来碗牛肉粉噻!”“哦嚯!泡菜酸菜多来点嘞……”“辣味”来自对话的腔调和口音,一听便知来人老家在云贵川,一块自古长满吃辣基因的区域。
这是中午11点多,贵阳花溪牛肉粉的店铺里人头攒动,来自贵州的王应森夫妇正忙着煮粉、调味、浇汤。这家店藏在四喜街上,因为一份鲜香过瘾、碗大量够,征服了秀洲人和新秀洲人的胃,也在当地以清鲜为主要成色的江南风味中,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门面平平无奇,但这碗粉已足足卖了15年,积攒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在王店的云贵川老乡间名气不小。地道,便是这里最大的特色。
腌卤到位的牛肉片和牛肉粒纹理分明,看着颜色寡淡,实则入味得很。米粉粗壮却十分弹滑,哧溜哧溜嗦进嘴里劲道十足。高汤用相当足量的牛骨熬制3个小时,中药料包将骨头的鲜香最大限度地激发,馥郁的牛油香味在后厨弥漫。再加辣椒、油渣,滑溜溜的米粉搭配了酸爽的自制泡菜,鲜脆解腻,那叫一个开胃!
“有人为了泡菜,有人为了贵州酸菜,也有人为了油渣、牛肉、米粉来,总之每道配菜都是有说头的。”老板娘刘国碧说。
为了把最地道的贵州味带来秀洲,把最健康新鲜的牛肉粉带给食客,小店的“灵魂人物”——刘国碧是下了一番功夫和决心的:牛肉从18块一斤涨到46块一斤,刘国碧从来只买最新鲜的;小小的荷包蛋也必选用土鸡蛋,鸡精、味精、花椒、八角,就算买根葱都要精挑细选;熬汤的中药料包,从16味中药升级成了搭配更加完美的21味……
“我们把客人当朋友,所以从来不弄虚作假,原材料都可以大大方方地给你们看。”刘国碧告诉笔者,真诚和用心是他们最大的秘诀。
“没有辣椒,我感觉就想哭”
一口可辣可鲜的米粉,是贵州人从小离不开的味蕾记忆。2006年3月,原先在老家养猪的王应森夫妇,来到了王店镇找工作。刘国碧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从老家带了一床被子和一条黑色裤子。因为买不起换洗的衣物,裤子只能一周洗一回,早上起来,刘国碧要先用手搓热梆硬冰凉的裤子,如此才能穿上身。
面对江浙菜肴,刘国碧更是苦了脸。“刚来的时候吃不惯,第一天吃饭我就跑到工厂厨房里面找辣椒,厨师却说厨房里没有辣椒,我感觉就想哭。”在管件厂做过工,干过套口工,跑过三轮,刷过油漆……夫妻俩摸爬滚打了三年多,一直期待着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该怎么办呢?王应森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妻子:王店云贵川老乡多噻,大家平时聊天时候都在说:“这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我们老家的羊肉粉和牛肉粉,要是有一家的话就舒服了……”
对呀!这里还缺了一份老家的风味,要是开一家羊肉粉、牛肉粉店,让大家都能吃到家乡的味道,估计生意爆好!
就这样,刘国碧与老家的亲人学起了做牛肉粉,2009年在王店开出了第一家贵阳花溪牛肉粉,王应森则边跑三轮边帮衬着……一开始,客人以云贵川老乡为主,渐渐地本地人也开始喜欢上了贵州风味,15年来小店是越开越红火。
“最开始第一天就卖了300多块,除去本金还赚了不少,而我在厂里一天才42块。”回想当时创业的喜悦,刘国碧还历历在目,“原先头顶上是一块花油布挡着风雨,后来我一天能卖七八百块钱,就开始维修店面……”
贵州人的乡愁,就是一碗家乡的米粉。如今,夫妻俩平均每天能卖出两三百碗牛肉粉,饭点时忙起来是半点不得闲。贵州的风味小吃也在秀洲逐渐扩展,更多人爱上了这口“鲜辣”。而对王应森、刘国碧夫妇来说,秀洲已然成了第二故乡。
从鲜辣过瘾的贵州牛肉粉,到浓香四溢的新疆烤串、辛辣肥润的川湘菜馆,还有量大下饭的东北家常菜……一座城市,多种烟火。五湖四海的人们从家乡而来,也将山川湖海的风味带给这座城市。碰撞、融合、创新、共生,该怎么形容秀洲的味道?也许只有亲自去尝一下,才能真正品出秀洲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因为它就蕴藏在每一道美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