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小梅
本报讯 食品小作坊承载着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今年,“开展阳光食品作坊建设行动”被纳入2024年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除险保安项目。近日,记者从嘉兴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阳光食品作坊”77家,已完成省民生实事建设目标任务。
食品小作坊加工的小吃种类繁多、工艺步骤繁杂,如何从规范经营、化解食品安全风险角度对其进行有效提升?嘉兴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处处长张勇明介绍,根据食品小作坊生产环境和工艺特点,“一坊一策”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引入“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模式,定制上墙制度、公示牌、标识,打造布局合理、操作规范的常态化分区责任管理格局。
以海宁汪菜“阳光作坊”提升为例,过去,汪菜一直由农户自家种植、腌制,再拿到市场上零售,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效应。而今,在海宁市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这里已经建起了“农户+合作社+小作坊”的全链条生产模式,创新建设文旅融合小作坊,打造集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的富民“共同体”,仅海宁盐官城北村的汪菜小作坊,今年的销售收入就有望超过500万元,并形成了汪菜种植、腌制两个团体标准。
对于存量食品小作坊,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了食品小作坊综合治理标准、风险管控等能力培训,强化作坊主体责任意识,同时对食品作坊开展“滚动式”检查指导,形成“实施—检查—改进”的长效管理模式。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4次,检查食品作坊300余家次,累计发现问题200余个,已全部落实闭环整改。
对于新注册小作坊,市场监管部门采取“提前介入+现场指导”的审批监管模式,开展“入市第一课”辅导;对于存量小作坊,开展“一对一”指导,制定改造提升方案,推动小作坊由“低小散”向“精特美”转型。
食品小作坊一头连着百姓的“小餐桌”,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以海宁汪菜为例,通过挖掘梳理“盐官汪菜”历史文化脉络,海宁盐官城北村建设集学、艺、农、旅、文、食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推出汪菜主题研学旅行精品路线,精心打磨农业科普体验馆、蔬香共富路、生态体验馆等体验场景,举办“盐官汪菜开坛节”“汪菜共富集市”等活动,助力辖区15家小作坊开拓网络销售渠道,逐步打响“海宁汪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