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记者 汪 莹
在智能设备前“刷脸”核验授权,就可以凭电子身份证现场办妥车辆所有人变更、城际铁路卡申领……今年6月以来,全力推动公安部“免交证、办成事”改革和省公安厅“身份证电子证照”改革落地见效,海宁市在全省率先构建“免证通办”服务新体系,目前已有教育、卫健等49个政府部门、直属单位的728个事项及子场景实现“免证通办”,适用于身份证、营业执照、社保信息、居住登记信息等高频电子证件的使用,有效破解了群众和企业“出门忘带证,办事白跑腿”的烦恼。这项改革是全国首创,并将在全省推广。
办理政务服务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一直是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顽瘴痼疾。以前,哪怕一些不太复杂的事项,也要群众提供这样那样的证明,在不同部门之间往返奔波,浪费时间精力,影响办事效率。如果遇到忘带证件、证明不齐等情况,还可能陷入来回“求证”的困局,甚至出现为改一字之错奔波20余天证明“我是我”的奇葩案例。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免证通办”的推广使用,就是对群众痛点的精准回应。这项改革聚焦群众日常办事中的细微不便,谋定居民电子证照的小切口,做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数智化的大文章,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折腾”,用可感可及的改革成果赢得群众的认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这项改革打破了群众办事的技术壁垒,更打破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壁垒,让改革惠民实至名归。
“免证通办”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方便。“免证通办”不是无证办事,而是在确保电子证照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实现群众办事“免带、免交、免出示”纸质证照材料。推进这项改革,海宁以试点全省身份证电子证照应用为契机,归集海量数据,重构协同高效的服务流程,以政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换来群众和企业的便捷与舒心——244个线下服务点形成15分钟“免证通办”服务圈,涉证事项流程平均压缩30%,办事时长平均缩减15分钟。
“免证通办”也给基层减轻了负担。办事证明多,让群众多头跑,增加了基层负担。过去,群众外出务工时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去银行贷款时的偿还能力证明等,都要到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免证通办”打造电子身份证服务新模式,变“群众自证”为“数据查证”,用互通互认的“电子证照”取代人工开具的“纸质证明”,不仅减少了证照材料不实、重复提交等情况,也从源头堵住了“证明泛滥”。
“免证通办”擦亮了浙里最“嘉”营商环境的金名片。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发展才有活力、动力。过去多年,从“最多跑一次”到“一证通办”,再到“免证通办”,嘉兴政务服务改革的举措不断上新,浙里最“嘉”营商环境有口皆碑,关键就在于精准对接群众和企业需求,找准了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烦的堵点和难点,让证照材料越来越少、服务效率越来越高成为群众和企业实实在在的体验。如今,嘉兴在全国首创“免证通办”,群众和企业人员没带证件也能办成事,“办事不求人”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更加强烈,也必将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资金和人才纷至沓来,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期待“免证通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让改革红利直达快享至更多群众和企业,让“不带证是常态、要带证是例外”早日成为浙里最“嘉”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解,成为发展为民、改革惠民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