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 洁 通讯员 丁晨益
民生无小事,事事连民心。家庭、邻里、租赁等基层矛盾纠纷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着基层治理的“安全指数”。妥善处理这些“家长里短”,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更是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
截至10月底,嘉兴市公安局港区分局乍浦派出所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112起,流转440起,化解率达99.55%,进一步拧紧辖区社会治安“安全阀”。一组组亮眼数据,皆是乍浦派出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群众所盼、立足辖区实际,创新深化“治联警城”工作机制的真实写照。
探索“多元解纷”新模式
“民警帮我解决了难题,我也想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馈社会!”近日,嘉兴港区居民黄先生来到天妃社区警网融合反诈公园,看到不少居民在公园里一边散步、锻炼,一边学习反诈知识,黄先生的心里泛起阵阵暖意。
记者了解到,该反诈公园不仅是乍浦镇首个村(社区)反诈公园,还是全市首个由社会爱心人士个人捐赠的反诈公园。这名捐赠人,正是黄先生。“谁能想到,能够促成这桩‘好事’,其实是因为一场矛盾纠纷引起,当时还好有乍浦派出所的民警出面调解,我和对方才能化干戈为玉帛。”黄先生感叹道。
纠纷的起因要追溯到去年,彼时,黄先生在自家顶楼搭建阳光房时,不慎比邻居李老师家的房檐高出了10厘米。“这是本地的风俗,房檐必须是一样高的,高我一头,我家的运道都被你压住了!”“我已经装修好了,让我重新拆掉是不可能的。”为了这10厘米,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几经调解均“不欢而散”。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乍浦派出所创新化解途径,充分发挥共治力量,邀请当地颇具威望的退休老党员出面进行调解。老党员群众基础深厚,且熟知本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双方逐渐放下成见,心平气和地沟通。最后,黄先生与李老师不仅握手言和,还主动加入共治队伍中,黄先生赞助了“反诈公园”的建设,李老师则把“反诈课堂”搬进了社区。
类似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依托“警格+网格”治理模式,乍浦派出所加强跨部门沟通协调,创新“警校联动”“警建联动”等协调机制,共同应对解决各类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个个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如何总结提炼经验,将这一模式转化为更加系统、高效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成了乍浦派出所面临的新课题。
绘就“治联警城”新“枫”景
经过不懈努力和深入探索,这一课题终于有了“答案”。今年5月,乍浦派出所与乍浦镇、区综合执法分局创新建立“治联警城”工作机制,整合村(社区)网格、基层警务和综合执法力量,实现综治网格、警务网格、执法网格“三网合一”,合力推动港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共同打造港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治联警城”工作机制在织密基层治理网络的同时,也为实现多元协同治理创造更多可能。“我们聚焦资源集成,健全末端发现处置机制,第一时间联动响应,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防范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乍浦派出所相关负责人说。
不久前,综合执法分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了一起情感纠纷事件。因当事人刘先生情绪较为激动,执法人员在现场化解过程中,无法与其进行有效沟通。面对这一状况,执法人员依托“治联警城”机制,将这一情况及时通报给乍浦派出所,邀请民警协同治理,共商化解之策。
在后续处理中,考虑到刘先生身患疾病,需要适当的照顾和医治,民警主动承担起责任,带着刘先生前往老家四川,将其安全地交给了亲人进行照顾。只有第一时间发现矛盾,才有可能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得益于“治联警城”机制的快速响应以及工作人员的跨部门协作能力,这起情感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关注和处理,有效防止了事态的升级和恶化。
“治联警城”,“联”是着力点,“治”是落脚点。结合“治联警城”工作机制,乍浦派出所创新探索“四事联办”治理模式,助力“平安工地”建设,同时构建“山海骑卫”志愿服务队,激活“警民共治”末梢神经,多措并举促进基层治理从“单一管”走向“多元治”,推动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