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琳娟
当“生活着的千年古镇”邂逅塞纳河畔的浪漫之都,东西方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前阵子,2024年中国西塘古镇旅游(法国)推介会落地巴黎,西塘以悠悠水乡风情惊艳亮相。
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西塘的底气与自信哪里来?有人说,来自吴根越角、一眼千年的历史积淀;也有人说,来自古今交融、活色生香的人文魅力;更有人说,来自建章立制、凝心聚力的矢志守护。“在时代变迁中保护古镇、留住乡愁,是每个西塘人的心愿。我很荣幸参与、见证了‘家门口’的立法,为古镇保护、文化传承贡献代表力量。”讲起家乡西塘,嘉善县人大代表俞善锋十分感慨。
他提到的“‘家门口’的立法”,还得从2022年说起。那时,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背景下,市人大把《嘉兴市西塘古镇保护条例》列为一类立法项目,这也是全市首次对单个古镇启动立法工作。“西塘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也出现了一些保护管理问题,比如古镇保护机构定位、职能不够明确,传统风貌建筑违规修缮等问题,需要立法为古镇撑起一把‘保护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法工委)有关负责人回忆道。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为提高立法质效,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着力增强《条例》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市人大有关专委多次赴嘉善调研,实地查看西塘古镇保护情况,并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嘉善县人大召开多场座谈会、研讨会,邀请各界人士共同为古镇保护出谋划策、商议论证。而在基层“最前沿”的西塘古镇景区朝南埭人大代表联络室内,一场场“古镇立法”主题接待、“喝早茶、谈立法”活动,更是打通了立法征询“最后一公里”——人大代表、原住民、商户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开门见山、畅所欲言,让立法工作充分汇集民声民意民智,更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从明确西塘古镇范围、古镇保护机构、古镇保护对象,到保护传统风貌建筑、强化保护管理措施、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2023年6月29日,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嘉兴市西塘古镇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后,《条例》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就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刚得知《条例》顺利落地的时候,西塘镇人大代表、朝南埭社区党委副书记陈遥特别激动,她曾深入听取选民心声、多次提出加强古镇保护的意见建议。“如今,西塘古镇依法保护之路正越走越坚实,我也积极向居民游客宣传《条例》,及时收集选民群众对《条例》执行的意见建议,发动更多人参与古镇保护。”陈遥说。
不止于立法,不只是西塘。嘉兴古镇数量众多、资源丰富,全市各级人大多年来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立足职能优势,勇于担当作为,引领带动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尽责,共同守护古镇之美。早在2003年,桐乡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乌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决议》,原则同意了《桐乡市乌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明确了《规划》的规划范围、古镇保护范围等,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使乌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21年前,桐乡人大就适时作出决议,奏响了助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最强音’,应该说为乌镇后来高水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支撑。”桐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又如,在2021年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来自嘉兴的省人大代表卢军提出了《关于对乌镇、西塘古镇进一步加强保护的意见》的建议,认为在大力发展古镇旅游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乌镇、西塘古镇的保护,让嘉兴的古镇继续绽放其应有的光芒。他建议要重点保护古镇的整体空间环境,包括古镇街巷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以及与其相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等。“民风民俗、传统戏曲、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古镇构成要素,也应重点保护。”卢军记得,当时他的建议还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回应,对古镇历史文化挖掘、保护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美美与共,生生不息。当前,嘉兴乌镇、西塘、濮院、盐官等18个古镇串珠成链,“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正愈擦愈亮。全市人大系统将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场景”,聚焦古镇保护大文章,同向发力、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助推古镇历史风貌保护、古镇文化基因焕新,为赓续千年文脉、留住城市记忆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