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情
赶花
■徐如松
二十多年前,我教过一篇课文叫《赶花》,由于题目诗情画意,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文章写初夏某天,作者信步来到延安嘉陵山下的树林里。这里漫山遍野开着洋槐花,树冠上仿佛笼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作者走进林子,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异常繁忙的世界,空地上摆满了蜂箱,蜂儿爬进爬出,养蜂人也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养蜂人告诉作者,这里的养蜂队来自全国各地,有来自宁夏、青海、内蒙古的,也有来自黄河对岸吕梁山区的。他们不约而同到延安来,为的是赶来采这里的槐花蜜。养蜂人还说,他们和蜜蜂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家,天南海北,哪里开花就往哪里赶。过几天这里的槐花落了,就向北边的三边赶,那里的苜蓿花正开。到了腊月,转程往大西南的巴山蜀水赶,那里的油菜花含苞欲放了……文章结尾,作者引用了养蜂人的话说:“咱养蜂人,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
现在回味这篇文章,咀嚼养蜂人富有哲理的家常话,我总觉得有些杨朔散文的味道,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去年,我读到宁波“菜场作家”陈慧的散文集《去有花的地方》。这本书详细叙写了作家为体验赶花生活,放下摆摊的生计,从2023年4月开始,跟随慈溪养蜂人刘大哥与新丽姐北上,先后辗转江苏东台琼港镇、山东泰安徂徕山、大连市瓦房店蚂庙山和辽宁朝阳北票市常河营乡赶花,为期五个多月。陈慧深入养蜂生活最前沿,不仅与刘大哥夫妇同甘共苦,还学会了与当地人打交道。作者将五个多月奔赴数千公里赶场四地的赶花生活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几乎用原生态的样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呈现出来,令我顿生身临其境之感,甚至想申请加入赶花行列,也立即体验一把。
鲜活的生活也正如此。最近十多年来,凡是阳光明媚的双休日,只要有空闲,我确实也在不停地赶花。六年前的仲春,某个双休日,我们几个家庭相约自驾到江西婺源看油菜花。奔赴近五百公里后,层层叠叠的油菜花就在眼前展现出来,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向我挤压过来。说实在的,油菜花在家乡本来司空见惯,但在婺源,由于空间感叠加层次性,那里的油菜花确实给我很大的震撼。
说到樱花,冰心先生去日本看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樱花赞》。我虽然没去过日本,但有幸去过武汉大学,那里的樱花在国内首屈一指。那年三月下旬,我漫步在武大樱花大道上,怒放的樱花宛如层层白雪,一枝压着一枝,一朵衬着一朵,我被“千树万树梨花开”所惊艳,根本没有韶华易逝之感,只觉得应该有蜜蜂飞来,在耳畔唱一曲劳动之歌。赏樱归来,我听说城南公园的樱花正盛开,连忙赶去再过一把瘾。城南公园的樱花规模虽然远不及武大,但就单棵樱花看,无论色彩还是层次,也没有逊色多少。
至于梅花,也许因为自己名字含有“松”字的缘故,我从小对“松竹梅岁寒三友”耳熟能详,有段时间还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名言励志。十多年前,家乡王店镇先后在建林村和南梅村恢复了百亩梅园,每年举办梅花节,吸引着长三角游客。我自然不会缺席,每年在红梅争春时节赶花,有时双休日连轴转,在梅园小径中徜徉,吟诵梅花诗词,真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