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南湖两会特刊

扛起主平台担当 书写新时代答卷

湘家荡区域:交出高质量发展全景图鉴

  

  ■撰文 汪燕鸣 王佳萱 周明丽

  图片由湘家荡区域管委会提供

  

  当时代的巨笔落墨于钱塘北岸,破茧成蝶的湘家荡,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璀璨明珠”之姿,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惊鸿篇章。

  过去一年,科创为炬,照见湘家荡区域产业跃迁。工业园区里奔涌着智慧脉动,甪里未来健康城铺展着未来图景,这片土地正加速蜕变为长三角科创版图的耀眼地标。

  33.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如星河倾注,16个超亿元项目如群峰崛起……2024年,湘家荡区域30.8%的财政收入增速、42.3%的地方财政增幅背后,是传统产业向智能装备、未来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华丽转身。

  伴随着区域产业生态加速重构,这一年,湘家荡区域城绿共融的生态锦绣同步编织。

  美丽河湖省级优秀案例的金色牌匾,辉映着碧波潋滟的生态自觉,快速路网与市域铁路编织现代交通经纬,也始终保留着白鹭掠过水杉林的生态留白。环湖景区智慧厕所成为全国典范,七星街道应消站摘得省级荣誉,2024年的湘家荡,将生态文明深深植入城市肌理。

  在财政增收的数字曲线之上,更动人的是民生幸福指数的持续向上。

  甪里未来健康城擎起生命关怀的灯塔,嘉湘1号幸福食堂升腾着人间烟火,“宜学相湖”的教育图景托举起万千家庭的希望。从“周一夜访”叩开百姓心门,到“湘安吾事”守护万家安宁,基层治理的温度始终如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清泉润泽每个角落。

  回望来时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区域的华丽蜕变,更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创新实践。

  每一个拼搏的日子都闪闪发光,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值得点赞。一年成绩,充分展示“湘家荡人”的斗志、干劲、本事和担当。新的一年,区域蝶变跃升征程继续。以科创与生态的双翼搏击长空,用民生温度丈量发展高度,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浩荡东风中,这片热土,向着星辰大海破浪前行。

  

  产城融合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湘家荡的产业升级,是一场“空间重构”与“动能转换”的双向奔赴。作为嘉兴“两湖一嘉”一体化战略的核心节点,2024年,湘家荡深度践行“城湖共生”理念,通过交通网络、生态修复、产业载体三大维度的高强度投入,构建起一座“生产集约、生活宜居、生态优美”的未来之城。

  和区域“四横六纵”路网骨架的全面成型同步,湘家荡区域与长三角“同城化”的交通脉络初步成型,标志着湘家荡从“城郊后花园”向“长三角科创枢纽”的跃迁。

  去年,作为沪苏嘉城际铁路浙江段的关键节点,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湘家荡特大桥基本建设完成,通车后,湘家荡至上海虹桥枢纽通勤时间有望缩短至40分钟以内,同步推进的2个湘家荡TOD综合枢纽,规划集商业、科创展示中心于一体。可以说,这一交通引擎不仅加速人才与资本流动,更将湘家荡深度嵌入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

  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以产兴城、以城聚人”的系统工程。通过“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人居环境”三位一体的布局,湘家荡破解传统开发区“产城割裂”的困局,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重构,在2024年更加面目清晰。

  去年揭开面纱的甪里未来健康城正是此意。这一战略不仅填补区域高端医疗空白,更通过“产城人”深度融合,吸引人才扎根,刷新城市面貌。

  甪里未来健康城构建的是医疗高地,更是高品质的城市一角。去年,湘家荡区域建专班、谋规划、重盘活、夯基础、蓄指标、推项目、强招引、找资金,总体成效可圈可点,“一园四区”规划格局蓝图已成,周边配套道路开工建设,与嘉兴大学、南湖实验室、嘉兴市二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深化片区产学研合作共建。随着质子肿瘤医院、康复医院及医疗美容产业集群布局,打造“健康产业+卫生事业+医疗人才”三位一体的长三角医疗新高地。

  作为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湘家荡区域争当浙江城乡融合的“最优示范”,去年,湘城未来社区投入2800万元改造邻里中心,打造全龄友好生活场景,受益人群超2万人,可以说,湘家荡努力以“无差别城乡”实践,书写共同富裕的鲜活样本。

  湘家荡今非昔比,绝非简单的“产城拼贴”,而是以“功能嵌套”激活空间价值。去年顺利结顶的沐光之家人才公园二期,是区域将生态景观与人才服务深度融合的典范;湘家荡“旅游护照”串联景区、文创企业,新型文旅消费链是湘家荡文旅延伸触角的实践;现代农业园区集聚文虎酱鸭、南湖斋等老字号,一个“农业+加工+旅游”的三产融合示范区正在崛起……

  以产城融合为锚,启航“二次腾飞”。2024年的湘家荡,以“123410”发展密码为纲领,书写了“产城融合”的南湖答卷。交通动脉打通地理边界,生态治理重塑城市底色,产业载体激活创新动能——这座“左手科创、右手生态”的未来之城,正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生态共富 “三赢格局”加速解码

  

  湘家荡是一片曾沉寂多年的水域,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激荡起澎湃动能。为什么湘家荡区域会崛起为南湖区三大发展主平台?“一湖碧水还复来”的生态价值,正是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核心密码。

  13.9公里碧水河道重焕生机。过去一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是对发展逻辑的重新校准,通过实施系列生态工程,湘家荡湖区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并成为嘉兴市唯一入选浙江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如今,区域随处可见白鹭翩跹的身影、斑嘴鸭戏水的欢鸣,20余种鸟类的回归奏响了湘家荡生态系统的复兴曲。

  生态“溢价”在这里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2000亩相湖碧波荡漾,13.9公里环湖绿道蜿蜒如带,童趣沙滩与森林迷宫点缀其间,让这里成为长三角“反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环湖景区百万级游客量的突破,熊猫乐园单日5000人次的火爆,再次印证生态也是经济动能的实践逻辑。人们发现,清淤船划开的不仅是水面,更是传统发展观的桎梏;碧波中倒映的不仅是云影,更是绿色经济的新范式。

  当万亩水域与万亩森林化作绿色资本,破解“生态约束”与“发展焦虑”的二元悖论,湘家荡区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拔节生长找到了共同支点。跃动的数字背后,是生态价值的多维变现。

  湘家荡历来是嘉兴地区农业代表地,但近年来却发展出了非同一般的精彩。从田间到车间,从实验室到直播间,湘家荡的农业正在完成从“接二连三”到“三链融合”的质变。

  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现代农业企业纷纷入驻,去年,湘家荡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了验收,成功招引小英斋、都市农文旅、罗氏沼虾等项目,水稻分子育种项目、农民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加速打造。

  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水稻育种技术打造“农业芯片”,传统农田变成科技试验田,农民变身“田间工程师”,其中大禾种业去年上榜第二批省种业阵型企业名单,是南湖区首家省级作物阵型企业。在文虎酱鸭等企业的智能化车间,非遗技艺与现代技术碰撞出传统产业的新火花。湘家荡农业数字化工厂的玻璃温室,更是成为展示全市现代农业无限可能的精彩窗口。

  以生态之美构筑诗意栖居,这是生态建设带来的最直观价值。在湘家荡,过去一年文旅融合兴起场景革命,新发“旅游护照”串联起科创带与人才驿站,让湘家荡文旅突破传统边界,带来显著的消费增长。湖畔科研院所、高级酒店、人才公寓、咖啡店的灯火照亮湖面,昼夜联动的文旅生态,既守住了“诗意栖居”的本真,又释放出消费升级的澎湃动能,谱写产城融合的新乐章。

  万亩水域、万亩森林、万亩良田,是新时代湘家荡区域的珍贵禀赋,三次产业攀高逐新、城乡面貌持续刷新及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均受益于此。

  现代农业守护粮仓安全,农文旅融合激活消费潜能,绿色制造抢占未来赛道——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让经济增效与生态增值同频共振,使百姓增收与区域发展相得益彰,湘家荡的“绿色启示录”仍在续写。

  在这片被重新定义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无限可能,见证了共富基因激活的生动实践。当碧水蓝天成为发展底色,当绿色动能驱动经济腾飞,湘家荡这片水域的蝶变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密码,永远镌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因里。

  

  科创赋能 产业向新动力澎湃

  

  湘家荡大平台的崛起,源于对时代命题的深刻把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湘家荡区域以“顶天立地”的科创格局重构发展基因,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

  在人工智能、数字生命、类脑计算等前沿领域,“新两院”筑起技术高峰,截至2024年底,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累计申请专利114项、发表顶刊论文59篇、科研经费突破1.65亿元。数据闪烁的,是湘家荡科创湖区坚持“从0到1”的执着追求。

  这种创新势能正在裂变式释放。

  敏华未来工厂的智能生产线昼夜不息,湖钠能源年产20GWh钠离子电池项目闪耀着新能源革命的光芒,总投资14亿元的湘家荡高端装备产业园打开产业焕新新想象……在湘家荡,科技赋能的现实注脚每天都在书写。

  截至2024年末,17万平方米的亿科和北创两个民营产业园区已入驻超25家优质企业;相湖星天地1.5万平方米孵化空间已入驻服务业企业13家。区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机构覆盖率分别超89%和84%,13家企业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且均通过省厅专家评审。

  在湘家荡的创新实践中,科研成果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学术标本,技术转化打通从科创到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南湖实验室与世合新农村打造智慧农业新场景,展现“实验室+企业”协同创新的无限可能。在嘉兴市第二医院,由南湖实验室研发的病原体快速识别与智能鉴定系统(GPAS)闪烁着科技的光辉;在杭州临安,南湖研究院物联网传感器编织起数字神经网络,AI算法生成精准种植方案,让某高山竹笋基地产量跃升与农药减量,书写着新时代农业传奇。

  这种“双向奔赴”的科创转化,在湘家荡已形成系统化机制。

  科创赋能也为湘家荡区域打开了产业新赛道。通过搭建高能级平台、汇聚顶尖人才,不仅为区域注入“硬核”竞争力,更推动“技术变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在低空经济这片新蓝海,湘家荡正奋力划出创新弧线。2024年举行的深圳专场招商会上,4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标志该区域无人机测控、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全面展开。夏佩尔无人机公司的“太阳能飞机环球飞行计划”惊艳业界,智谋科技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为2024乌镇峰会护航……前瞻布局带来的集群效应正在显现,从“跟跑”到“领跑”,低空经济领域,湘家荡区域正加速形成产业生态圈,不仅填补了区域产业链空白,更开辟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维度。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在湘家荡有着战略纵深的意义。南湖实验室挂牌全国重点实验室,18个项目获国家级立项,科技创新已深度融入区域发展血脉。2024年新增的4名国家级人才、超百名硕博人才、5个尖端人才项目,进一步夯实区域金字塔型人才梯队,截至目前,区域已汇聚8个院士团队、16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及超700名硕博人才。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用未来定义当下”。去年,随着甪里未来健康城签约开建,枫南线在湘家荡区域将设2个TOD站点消息公布,“大平台承载大产业”的发展图景加速照进现实……以科创为突破点,湘家荡的发展之道既是对全球产业变革的主动回应,更是破解传统发展瓶颈的关键。

  成绩是“科创+”战略乘数效应的最佳诠释,昭示着创新生态的旺盛生命力。

  实验室的智慧之光与生产线的机械轰鸣交响共鸣,数字经济的时代浪潮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激荡融合,生态绿芯的天然禀赋与科创高地的创新基因相得益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科创引擎”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湘家荡范式”。

  

  幸福“湘”聚 民生长卷暖意弥漫

  

  科创的惊雷激荡碧波,生态的翠色浸润阡陌,民生的暖流涌动街巷,这片土地,曾是嘉兴城郊的静谧一隅,如今却以民生为墨、幸福为轴,绘就了一幅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时代画卷。

  2024年,湘家荡区域以“城乡统筹最优示范地”为蓝图,将教育提质、医疗升级、服务暖心、生态宜居的民生工程融入城市肌理,让发展的温度可触可感,让幸福的底色愈发鲜亮。

  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未来之光。湘家荡以“宜学湘湖”品牌为引领,推动教育资源从“量”的覆盖迈向“质”的飞跃。

  去年,南湖国际七星学校实施“校园焕新计划”,投入600万元打造智慧操场,更令人瞩目的是,该校与“新两院”合作点亮少年科学梦,学生团队研发成果多次斩获省市科创比赛奖项。清华附中嘉兴高中部不负众望,进一步推进湘家荡教育软实力跃升,不仅让“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现实,更让知识的星光点亮了每个家庭。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湘家荡以“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骨架,进一步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体系。

  去年,湘家荡医疗卫生领域的好消息很多。嘉兴市第二医院新院区主体竣工,甪里未来健康城签约建设,引入质子肿瘤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端医疗服务。去年也是七星街道连续第4年将肺癌筛查列为民生实事,为2000名高危人群提供免费CT检查,发现早期肺癌18例,手术治愈率达95%。区域还为80岁以上老人投保“大病无忧”保险,惠及1410名高龄群体。

  民生温度也在社区“幸福共同体”中升华,湘城社区邻里中心将托育、养老、文化服务融为一体,老年大学的面点课堂飘香四溢,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科技工坊创意迸发,邻里中心成为居民情感的“黏合剂”与幸福的“加油站”,融合型拆迁安置大社区“智治”的“湘城实践”还得到市委书记陈伟的肯定,湘城邻里中心广场列入2024年全市“家门口好去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精品点位。

  特别是甪里未来健康城的建设,不仅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更将优质医疗资源导入社区;嘉湘里人才驿站的落地,让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七星服务”增值化品牌,则以精细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民生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从教育医疗筑牢底线,到邻里中心编织温情,再到生态空间涵养气质,每一步都指向“幸福可感化”的目标。这种“硬投入”与“软服务”的结合,让城镇化不再是冰冷的空间扩张,而是转化为转角处的咖啡馆、家门口的健身步道、夕阳下的亲子嬉戏——这些细微处的美好,构成了民生幸福的生动注脚。

  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刻度,湘家荡书写了一幅温情满满的民生画卷,堪称新时代中国城镇化的缩影。在这里,发展不再是冰冷的数字竞赛,而是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温暖;幸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为推窗见绿的惬意、病有所医的安心、学有所教的希望。当“湘聚”成为幸福的代名词,当“民生”化作城市的精神地标,湘家荡正以先行者的姿态,为共同富裕写下最生动的注解——在这里,每个人的笑容,都是时代最美的风景。

  

  奋进2025 加速打造“科创绿谷、健康新城”

  

  “为建强主城区、提升首位度赋能添彩,以优异成绩打造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首善之区的湘家荡样本。”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办事处主任黄元良表示,2025年,区域将锚定“科创绿谷、健康新城”目标,以“双轮驱动”战略为引领,重点聚焦四大主攻方向,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造产业集群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以320国道为轴,打造现代装备产业集群;以北辰路为轴,链接科创湖区、市域铁路TOD站点,打造协同创新中心;以栖贤路为轴,打造高端制造群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相遇相湖”等品牌载体,打好招商“组合拳”,湘家荡区域将全力打造亚太路科创带北端策源的“塔尖重器”,重点引进高端装备、数字医疗等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存量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增量产业向新兴领域挺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落地。

  提升“双核”动力 强化平台发展能级

  一方面,持续释放湘家荡科创湖区动能,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协同创新中心,用好“以院引商”合作模式,对接孵化转化项目。另一方面,全面启动建设甪里未来健康城,打造“医研养科教文产”融合高地,以市域铁路建设为新纽带,形成农业生态区提供绿色基底、核心产业区提供经济支撑、环湖科创区提供创新动力、城铁辐射区提供发展新空间的四区联动格局,将“一园四区、十字融城、水绿串城”的总体规划变成实景,不断提升产城融合能级。

  深化改革创新 释放发展内生动力

  全方位推进国企改革,创新“产业+资本”运营模式,实现管理服务和国有资产价值双提升。深化打造“七星服务”金字招牌,通过“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构建开放新格局,保障市域铁路、320国道改扩建等重大交通工程,依托长三角数字贸易平台壮大跨境电商,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枢纽。

  

  聚焦民生福祉 细绘共富幸福图景

  解决好关乎群众美好生活的大事小事,特别在民生优享、文化悦民、韧性治理上做深做实……聚焦城乡融合大发展,打造最优示范地,围绕创新基层治理“湘城实践”,持续做优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最小平安单元,持续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等,着力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解锁城乡融合的“幸福密码”。

2025-03-24 扛起主平台担当 书写新时代答卷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41644.html 1 3 湘家荡区域:交出高质量发展全景图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