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苗楠钰
通讯员 张 屹 徐张赢 夏 露
【调研地点】海盐县
【项目名片】通苏嘉甬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骨干线路。线路起自江苏南通西站,经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苏州市及浙江省嘉兴市,终至浙江宁波站。线路全长约309.8公里,设站10座,总投资1080.9亿元。
项目在嘉兴市境内途经嘉善县、南湖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秀洲区和海盐县,全长约93公里,设嘉善北站、嘉兴南站、海盐站3座车站。项目建成后,将填补我市南北向铁路大动脉的空白,构建起宁波至上海、苏州“1小时交通圈”,嘉兴至宁波、苏州“半小时高铁圈”,对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蹲点时间】3月14日至19日
“海盐终于要通高铁了”“什么时候能建好啊”“以后回家更方便了”……最近,海盐将建高铁站的消息在嘉兴范围内广泛传播,引起了市民的热议。
2月10日至14日,国铁集团组织海盐站等5座站房施工图审查。根据沪杭客专公司安排,预计4月底前完成施工图批复,拟于6月开工建设。海盐站前广场也将在6月开工建设。
一座高铁站,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也是一座城市的地标。
如何让海盐首座高铁站与城市形象更适配?如何实现高铁站的安全与便利兼得?如何以“一站之力”撬动经济社会发展?
3月中旬,记者历时多天在海盐县蹲点调研,探寻一座新建高铁站的“加减乘除”。
打开“一扇门”
民生温度做加法
3月14日上午9时,禾城乍暖还寒,记者走进海盐县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的会议室,看到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高铁海盐站站房的施工图正在国铁集团进行二次审核,我们来讨论一下,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与站房地下停车场之间60厘米的高差如何更好地衔接……”海盐县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第五项目指挥部(高铁新城站前工程)指挥长林周良推了推眼镜,一边说一边摊开设计图。
从2016年7月立项至今,海盐的铁路梦已经走到了第10个年头。
通苏嘉甬高铁海盐站位于海盐县武原街道大刘村,采用线侧下式站型,即下进下出的旅客流线组织形式,站房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从站房下方一直延伸至站前广场下方,地下停车场总面积超4.2万平方米。
林周良将手指向设计图中央,笑着说:“说来不怕你们笑话,为了这扇门,我们前前后后争取了一年多,光北京就去了3次。”
记者跟随他的指引看向密密麻麻的图纸,在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与站房地下停车场的连接处看到了这扇特别的门。
一定要在设计图上做的“加法”,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原来,在最初的设计图中,站房区域并没有规划地下室空间,经过海盐县一年左右的反复争取,新增站房地下区域终于获得了批准。然而,出于对铁路设备安全的考虑,站房地下室需要封闭管理,与站前广场隔绝。
“这样肯定不行的,旅客来乘坐高铁,在站前广场地下停好车,还要经过一段日晒雨淋的路才能来到候车厅,体验感也太差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林周良至今仍感慨万分。
所提方案不可行?那就换一个方案。一次不能说动专家?查漏补缺,再来一次。还有顾虑?那就完善、完善、再完善。
经过一番“死缠烂打”,高铁海盐站终于成功兼顾安全和便捷,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社会车辆既可停放在站房地下停车场,也可停放在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旅客无需出站即可抵达站房。
“对老百姓的关怀,都体现在细节之处。”林周良翻阅着设计图,向记者展示起来,站前广场的绿化,已经贴心地从“北方树”换成了“乡土树”,以带给旅客更好的乘车体验。
据了解,海盐站按照年旅客发送量240万人设计,高峰小时发送量1013人,最高聚集人数1000人,为中型客运车站。
一扇门的“加法”,让海盐的民生温度再升高。
修好“一条路”
营商成本做减法
一条铁路,连通的不仅是城与城,更是无数产业链的“神经末梢”。
通苏嘉甬高铁作为海盐境内的首条铁路,意义深远。
3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毗邻海堤的海盐秦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只见一辆又一辆罐装车正满载35吨高铁专用水泥驶出院门;生产车间内,大型球磨机正以每小时250吨水泥的产量飞速运转着,熟料、石膏等原材料经过钢珠的不断打磨变成粉末。
该公司质量管理部经理黄学元带记者走进实验室,倒出一部分样品进行讲解:“高铁专用水泥的比表面积、碱含量、游离氧化钙等指标均小于普通水泥,工艺要求更高。”
各项指标均小于标准值,这样的“减法”意义何在?
“这种水泥可有效防止海水中的氯离子渗入,防止低温冻裂,提升铁路项目的耐久性。”黄学元介绍说,公司每天有1000多吨的高铁专用水泥运往通苏嘉甬高铁海盐段的施工现场。
从2023年11月起,通苏嘉甬高铁海盐段建设所需的水泥就均从该公司采购。
去年7月9日,被誉为新一代“世界梁王”的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桥首榀80米跨度预制箱梁在海盐浇筑时,用到的也是海盐本地生产的水泥。
“整个通苏嘉甬高铁海盐段,水泥总用量预计达53万吨,是一个实打实的‘大单’。”黄学元指着不远处的海面说,“现在,海上围堰所需要的水泥,就是我们这里生产的。”
通苏嘉甬高铁的建设,缩短了海盐秦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与项目方的距离。除了海盐段,公司还为通苏嘉甬高铁项目宁波、苏州、嘉兴等地的其他标段供应水泥,共计将达220万吨。
一道“减法”题,搭建了一条业务往来的“快速路”。
“我们之前也为杭甬高速、甬舟铁路、宁波地铁等多个重大项目供应水泥,但为家门口的高铁服务还是第一次。”黄学元自豪地说。
一条铁路,不仅能带来业务机遇,更让海盐区位优势“上大分”。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盐县海兴东路的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时,立即被陈列室内摆放的精密刀具所吸引。
恒锋工具是一家专业研制精密刀具产品、提供工艺技术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精密复杂刀具多年保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前三,很多客商都来自外地。
“我们企业每天有几十号人在外面跑业务,基本都是自驾,非常辛苦。我们的客商前来,下了高铁还要换乘很久的车才能到,以后海盐有了高铁站,我们无论是员工出差还是客商来访,路程都能大大缩短。”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勤松坦言,高铁的建成开通,将给企业带来众多利好。
恒锋工具距离未来的高铁海盐站7公里左右,驾车只需10多分钟,比前往嘉兴南站坐高铁的时间将足足缩短半个小时。海盐有了高铁站,将对企业吸引高端人才以及上下游企业,都有很大助力。
“有了高铁站,海盐整体的城市能级也会提升,我们对于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何勤松期待满满。
建好“一座城”
溢出效益做乘法
以高铁站为核心,海盐县正在规划一座高铁新城。
3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海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一张张效果图中“穿越”到海盐县的未来世界。
高铁站房外围,是通苏嘉甬高铁海盐站站前广场及周边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它包括通苏嘉甬高铁海盐站站前广场及周边配套市政道路(涉铁段)项目、产业配套项目、综合配套项目等,总占地面积约856亩,总投资约30.34亿元。其中,海盐高铁新城涉铁段、站前广场及如意大道(百尺路—楞港路)段计划于6月开工,海盐高铁新城新综合客运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计划于9月开工。
一道“乘法”题,正以高铁站为乘数加速扩散。
“早在2019年,我们就会同铁路设计院重点谋划铁路线位、场站区位,随着线位大方向落位,2021年4月,我们正式开展高铁新城城市设计。”站在大屏幕前,海盐县规划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婷将海盐高铁新城的规划娓娓道来。
海盐高铁新城位于海盐县城南部,紧邻海盐古城,距离老城区约4公里,南侧是秦山街道,西北侧是西部新城,分协调区、核心区、重点片区(站城一体区域)3个层次,设计总范围1605公顷。
未来,海盐高铁新城将构建四大功能主题板块——东部打造以湿地、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生态休闲湾”;高铁以南打造以科创、研发为主要功能的“科创新水乡”;西部打造以居住、生活、配套为主要功能的“未来新社区”;核心区围绕高铁站打造以总部经济、商务办公、酒店为主要功能的“低碳都市厅”。
业态方面,站前1公里的“核心商务区”将布局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星级酒店等业态,沿铁路线的“创新产业带”将吸引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高铁科创走廊”,外围3至5公里的“生活服务圈”将建设高品质住宅、教育医疗设施、社区商业等。
“高铁新城与古城复兴进行国际招标,吸引了国内外诸多顶尖设计机构参与。”张婷说,“未来,我们着力将高铁新城打造成为‘湾北首站、向海新城’,充分承接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
海盐的强引力,正如指数般成倍扩散。
实现“一个梦”
形成合力做除法
实现“高铁梦”,对于海盐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激动了,特别希望早日通高铁。”3月19日上午,海盐县武原街道蒋家桥社区66岁的居民周莉娃见到记者时,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在她的印象中,小时候从海盐去杭州、上海都要坐轮船,一坐就是大半天。后来儿子到广州上军校,每次回去都要计算好汽车和高铁之间的时间,特别不方便。
“以后再也不用羡慕桐乡、海宁的姐妹,我们出行也越来越方便了。”周莉娃欣喜地说。
事实上,海盐人的“高铁梦”正在多方合力的推动下排除万难,加速照进现实。
3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中铁七局海盐制梁厂钢筋加工厂,发现附近的大片空地已经有了大型机械工作的痕迹。泥泞的道路上,时不时有渣土车驶过,钢筋丛林的不远处,几辆挖机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
“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就是未来高铁海盐站的所在地。”张婷带着几名工作人员一同来到施工现场,照着设计图比划起来。
2023年11月,海盐县组建工作专班,由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有关领导形成领导小组,由17个相关部门单位组成小组成员共同谋划、推进,确保城市设计顺利开展。
“在规划设计时,我们的初衷是建筑要体现海盐地方特色,具有海盐辨识度。”张婷介绍道,正因为如此,城市设计方案才提取了众多鱼鳞海塘、盐田肌理等地域符号,以塑造“清风海韵”建筑风貌,展现“向海而生”的城市精神。
从蓝图跃入现实,仅仅是海盐实现“高铁梦”的第一步。
未来,海盐站通过通苏嘉甬高铁直接连通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等城市,还可通过换乘接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交通枢纽,大幅缩短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
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将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优质资源落地海盐,推动本地产业结构优化。
破除产城融合的“壁垒”,才能让海盐人的“高铁梦”更加具象化。这一点,海盐县商务局总经济师步江山感同身受。
“目前,海盐县交投、城投正分别牵头高铁新城不同板块的招商工作,武原街道也全力做好配合,集中力量做好招商支撑。”步江山拿出一张布局图介绍道,根据地块的特点,海盐将重点招引服务业和生产研发类工业项目,核电相关产业也是目标之一。
根据规划,到2030年,海盐县将建成高铁新城核心区,实现站城一体化开发;到2035年,海盐县将逐步形成以高铁经济为引擎的现代产业带,助推海盐接沪连杭融嘉通苏甬。
在海盐,“加减乘除”的故事不断在新建高铁站的过程中上演。而通苏嘉甬高铁在嘉兴全域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