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苗楠钰
通讯员 张 屹 徐张赢 夏 露
【调研地点】海盐县
【项目名片】通苏嘉甬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骨干线路。线路起自江苏南通西站,经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苏州市及浙江省嘉兴市,终至浙江宁波站。线路全长约309.8公里,设站10座,总投资1080.9亿元。
项目在嘉兴市境内途经嘉善县、南湖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秀洲区和海盐县,全长约93公里,设嘉善北站、嘉兴南站、海盐站3座车站。项目建成后,将填补我市南北向铁路大动脉的空白,构建起宁波至上海、苏州“1小时交通圈”,嘉兴至宁波、苏州“半小时高铁圈”,对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蹲点时间】3月14日至19日
“海盐终于要通高铁了”“什么时候能建好啊”“以后回家更方便了”……最近,海盐将建高铁站的消息在嘉兴范围内广泛传播,引起了市民的热议。
2月10日至14日,国铁集团组织海盐站等5座站房施工图审查。根据沪杭客专公司安排,预计4月底前完成施工图批复,拟于6月开工建设。海盐站前广场也将在6月开工建设。
一座高铁站,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也是一座城市的地标。
如何让海盐首座高铁站与城市形象更适配?如何实现高铁站的安全与便利兼得?如何以“一站之力”撬动经济社会发展?
3月中旬,记者历时多天在海盐县蹲点调研,探寻一座新建高铁站的“加减乘除”。
打开“一扇门”
民生温度做加法
3月14日上午9时,禾城乍暖还寒,记者走进海盐县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的会议室,看到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高铁海盐站站房的施工图正在国铁集团进行二次审核,我们来讨论一下,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与站房地下停车场之间60厘米的高差如何更好地衔接……”海盐县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第五项目指挥部(高铁新城站前工程)指挥长林周良推了推眼镜,一边说一边摊开设计图。
从2016年7月立项至今,海盐的铁路梦已经走到了第10个年头。
通苏嘉甬高铁海盐站位于海盐县武原街道大刘村,采用线侧下式站型,即下进下出的旅客流线组织形式,站房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从站房下方一直延伸至站前广场下方,地下停车场总面积超4.2万平方米。
林周良将手指向设计图中央,笑着说:“说来不怕你们笑话,为了这扇门,我们前前后后争取了一年多,光北京就去了3次。”
记者跟随他的指引看向密密麻麻的图纸,在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与站房地下停车场的连接处看到了这扇特别的门。
一定要在设计图上做的“加法”,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原来,在最初的设计图中,站房区域并没有规划地下室空间,经过海盐县一年左右的反复争取,新增站房地下区域终于获得了批准。然而,出于对铁路设备安全的考虑,站房地下室需要封闭管理,与站前广场隔绝。
“这样肯定不行的,旅客来乘坐高铁,在站前广场地下停好车,还要经过一段日晒雨淋的路才能来到候车厅,体验感也太差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林周良至今仍感慨万分。
所提方案不可行?那就换一个方案。一次不能说动专家?查漏补缺,再来一次。还有顾虑?那就完善、完善、再完善。
经过一番“死缠烂打”,高铁海盐站终于成功兼顾安全和便捷,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社会车辆既可停放在站房地下停车场,也可停放在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旅客无需出站即可抵达站房。
“对老百姓的关怀,都体现在细节之处。”林周良翻阅着设计图,向记者展示起来,站前广场的绿化,已经贴心地从“北方树”换成了“乡土树”,以带给旅客更好的乘车体验。
据了解,海盐站按照年旅客发送量240万人设计,高峰小时发送量1013人,最高聚集人数1000人,为中型客运车站。
一扇门的“加法”,让海盐的民生温度再升高。(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