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孝平
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深受百姓喜爱。世面上说“三国”的书不可谓不多,然大多数只是截取一些片段,做一些浅显的现代解读,我总感觉大同小异,内心波澜不起。作为一个“三国迷”,我最近阅读了《三国全史》一书,真是令人惊艳。
写历史的书,最忌生硬,只摘抄典籍,不作通俗易懂的解释是不行的。历史有温度,历史人物也不是史书上寥寥几笔那样冷冰冰,你看三国里的人物个性张扬、性格有趣,是“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全史》作者是知名历史作家南门太守,他以翔实的史料为底,亲历数十处三国遗迹,用正史的笔,还原三国真实历史,犹如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带给我全新的感受。
通俗而清晰是这部书的特点。通俗,是说语言平实,不枯燥,鲜活生动,化深为浅。把历史讲通俗并不容易,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文字功底,还需从读者视角看问题、把事件说清楚。作者首先介绍了三国的主要官职,把不容易懂的和现在作对比,如主簿(类似于办公室主任)、祭酒(首席),便于读者理解。标题也有趣,《联军只会窝里斗》《小青年挑起大担子》《曹家的婆媳关系》……这样的标题,吸引人且好理解。内容叙述上,也引人入胜:“有一天,刘备在自家院子里指挥人种菜,种的是一种叫芫菁的菜,曹操派的密探来了,从门缝往里看。”还有,“刘备开始是得了痢疾,后来越来越严重,引发了其他疾病,一世英雄现在竟然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读着读着,竟有了一种时代的风尚感。
再说“清晰”,指的是年月、数字、地理、风俗、事件不含糊,细节上十分考究。如说到大才子陈琳写的讨曹檄文约1300字,其罗列的罪状很明白;明确提到诸葛亮率军南征是建兴三年(225年)夏天;写到旄牛道是当年通往西南最重要的商路,商品主要有布帛、铁器、土特产等;也写到了现在的馒头是由诸葛亮发明的“蛮头”演变的。
三国是个混乱的时代,很多史料记载不是很清晰,有的甚至丢失。我相信,哪怕有时书中短短一句话,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考证,正因为有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很扎实,且让人记忆深刻。
还原历史真相也是本书的目的。小说、电视剧中重点突出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南王孟获,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有人认为此事子虚乌有,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真事,本书作者结合学者观点,得出自己的观点:当年诸葛亮的确释放过孟获,但所谓“七擒”,大概是把孟获手下的头目也算进去了。街亭之战,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因为失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京剧《失空斩》也常唱不衰。人们普遍的印象是,诸葛亮忘记了刘备临终时说的“此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大家认为马谡完全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应变能力,导致了街亭之败。根据作者深入分析,诸葛亮之所以派马谡守街亭,是为了锻炼他,刻意培养他。马谡也未必就是个书呆子,只是因为到了街亭,发现这个要塞已无险可守,才命令将士上了山。作者还细心提到,马谡是荆州人,没有经历过缺水带来的麻烦,因而对水源问题重视不够。
书中还关照了不少历史上很有名但现在没啥存在感的人物。比如宋忠,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只出现一次,作者称他为“荆州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还有牛金,曹魏赫赫有名的大将,电视剧里提都没提,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这些,都是被主角掩盖了光芒的配角,而《三国全史》里的配角,也都是很有本事的人。那是个群雄逐鹿的乱世,造就了一批魅力十足、个性解放、才华横溢的人物。各色人物相继登场、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的历史天空。
书名既然叫“全史”,那就不能只写战争,还写了地理、风俗、饮食、文学、建筑,全面涉及了时代风貌、真实生活。可见,本书是一部宏观全景的历史读物。
好书是丰富的,有嚼劲的,且常读常新,因为它是取之不竭的宝库,《三国全史》就是这样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