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 茜
【廉迹速写】
在秀洲区新塍古镇的中北大街上,坐落着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木结构建筑群——郑氏老宅,2009年1月被立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但当地百姓更习惯亲切地称其为“郑官房”。这是为何?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曾是当地郑氏家族的集中居住地,大家这样叫,也是对郑氏家族中那些清官廉吏、文人学者的纪念,对郑氏家族“清白贻人、维德之基”治家理念的认可。
“郑官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改建于民国时期,如今的规模是郑氏家族经过数百年时间逐步形成的。该建筑群南北长100多米,东西宽40余米,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前后六进、东西四落,主要有清贻堂、燕贻堂、兰溪宅院、怀朗轩、榆庐等院落,大小房间70余间。至今,仍有郑氏后人散居其中。
【今篇演绎】
晴好的日子里,走近“郑官房”,白墙黛瓦的建筑群已经满是岁月的痕迹。还未叩门,就见到一个二层楼房前,醒目地贴着“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的家训。一名衣着朴素的男子笑脸而出,彬彬有礼地介绍自己。他正是郑氏家族后人——71岁的郑昌诗,目前和97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在老宅的几间平房内。
木式架构的房屋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床、一张桌、几个板凳、一个壁柜。小小的院子里,栽着些兰花,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金银花树沿着斑驳的内墙攀爬着。在这里,时间似乎走得特别慢,寂静中仿佛能听到清白之家、书香门第的心跳。
新塍郑氏家族的始祖是郑熙,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前后在直隶柏乡、宁晋、顺义等县任县令。在任时,郑熙清正廉洁,颇有政治声誉。当时,顺义县的县试,有个不好的惯例,就是总录取富家子弟,并从中索取重礼,收受的礼金则由掌管县试的官员使用。郑熙刚上任,县衙办事员就沿用惯例向他请示。郑熙听后大怒:“这是求贤之道,当凭文章取贤,况且寒士苦况,我全经受过,怎可贪贿赂而屈真才?子孙还要读书,哪能造此罪孽?”办事员听完,不敢说话。后有人又来劝,郑熙依然不为所动。自此,顺义县县试舞弊风气得到改变。
郑熙在任时,为官清正,退职后也是两袖清风。他来到民风淳朴的新塍,在问松里选了一块地,造了两进七间房屋,并在门楣上镌刻“清贻堂”三个大字,意思是要“以清白贻于后人”,并专门撰写《清贻堂文稿》,告诫子孙要清白为人。自郑熙在新塍定居之后,郑家历代出了许多读书人,或为官或从文或从事教育事业,都有好名声,不辱“清贻堂”的家风。
说起家族中的这些优秀长辈,郑昌诗不免激动起来,“郑熙的孙子郑凤锵是个清正的好官,他回乡后编了新塍镇第一部志书《新塍镇志》14卷,记录了这边数百年的风俗变迁、祠宇兴废、官宦政绩、儒林辞章等;郑熙的曾孙郑文同深受家风影响,告老还乡后,在祖屋北面的地基上建造了兰溪宅院,院上有砖雕门楼,上面专门刻有‘维德之基’四个字,意思是‘德行是为人的基础’,这也是对祖训的补充和拓展;还有郑熙的曾孙女郑静兰是知名女诗人,性子耿直,和秋瑾交好。郑氏家族后人郑兰华是一心治学的著名化学家、教育家……”
在郑昌诗的记忆中,幼时,父亲和叔叔常会和他回忆他们小时候的周末学习日。基本上都在周日,郑氏族人中的小孩就会搬个小板凳,跨过门庭,穿过胡同,聚到怀朗轩,听家里的长辈讲述家族历史、先人故事,以激励后人。正如郑熙第四代后人郑文恒在诗中所写“忆昔趋庭自幼时,我父切切会致词”。
尽管到郑昌诗这一辈,族人已经分散各地,当年热闹的“郑官房”也渐渐变得清寂,但那份“清白贻人、维德之基”的训诫,依旧流淌在他们心间,经久不息。“每年,都有我们郑氏家族里的人过来寻根问祖。”作为郑熙第八代后人,郑昌诗每次都会用心传递时光里的那份动人记忆。
【记者感言】
纵观郑熙家族的读书人,他们的官品或许并不大,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注重个人修养,清正廉洁,努力在各自的事业上或为当时社会的进步,或为人才的培养,或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作出贡献。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家风”扮演着关键角色。好的家风,影响的不光是几代人,还可以持续缔造好的社会风气。新征程上,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思想精华与道德滋养,以优良家风带动清淳民风、清朗社风、清廉政风,我们的时代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