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佩佳 通讯员 姚斐帆 邹亦婷 制图 张利昌 图片由嘉兴市科技局提供
“杭州六小龙”爆火,让科技创新的热度居高不下,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话题还在不断被深入探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驱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更是新时代的“双螺旋”进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加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城市之间竞争力的比拼,很大程度上比的就是科技创新强不强、产业能级高不高、创新主体活不活、创新生态好不好。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嘉兴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起步之年。在1月份召开的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动员部署会上,明确提出了要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的要求。
嘉兴的底气从何而来?“两创融合”怎么做?或许我们从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实践中可以找到答案。
把科研项目搬到产业线上
在嘉善一家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嘉善复旦研究院博士、“科技副总”张柏诚正和工程师一起,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离子注入机设备进行调试。
这家公司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产值破亿,对科研需求不小。为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去年5月,在嘉善县科技局“搭桥”下,科研人员直接入职企业,为科技创新“把脉”,也让高校科研方向更加“有的放矢”。
刚被聘为“科技副总”时,张柏诚也曾茫然过,毕竟企业与研究院的工作方式有差异。但在与企业深入对接后,张柏诚不仅打消了心头疑虑,更是干劲十足,“之前的科研成果主要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的,现在可以运用所学所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这段时间,张柏诚特别忙碌,不仅利用科研技术帮助企业简化设备工艺测试中的流程,为其突破了关键部件的研制难题,还发挥自身在资料整合和素材分析上的优势,协助企业申请更高层级的政府补助项目。
“从前遇到问题时,没有合适的专家指导我们。现在有了‘科技副总’,我们在工艺菜单、工艺结果上面能做得更好,研发周期也缩短了。”该公司设备研发工程师苏凯说。
企业的需求得到了支持和满足,其创新的底气进一步增强。类似的情况,也在嘉善一家微针半导体公司“上演”,“国内同行业企业不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紧俏,如果招聘一名专职科研人员,企业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就比较高。”该公司董事长刘红军介绍,目前企业主要通过与高校、研究院建立合作,发布科研需求,以项目化形式攻坚克难,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许多便利,也减轻了负担。
嘉善复旦研究院博士邱德龙被聘为该公司“科技副总”。任职以来,他与生产人员一起下车间,与研发人员聊设计,他认为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到企业才能“落地”和“开花结果”,“企业依据他们的需求提出问题和想法,我们通过仿真设计或者实验室做测试帮他们验证。”
科研人员的优势在实验室,但产业创新离不开生产线。对于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它们以小切口触摸着产业发展的脉动,但同时也承受着小能量的桎梏。
嘉善探索企业+人才的科研创新模式,让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和企业实现全面深度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让人才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去年以来,嘉善已选派27名科研人员入企担任“科技副总”,助力合作企业新增营收近15亿元。
“为用而研,研而有用”的价值导向,厘清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今年,嘉兴进一步推动科创平台与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快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人才为牵引、产业为承载的一体融合路径。
“我们鼓励各地围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用人主体,推动设立‘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流动岗位’,深化‘博士共享’工程、‘全时双聘’人才认定等工作,让人才流动共享有渠道、有保障。”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科研论文和专利变成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两手牌”
“在目前业内没有行之有效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患者在使用产品28天后,66、83型HPV(人乳头瘤病毒)阳性成功转阴。”前不久,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通报了医院“揭榜挂帅”医企科研合作项目的喜人进展。
此次“联姻”缘于去年嘉兴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的一次主题专项调研。走访到海涛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时,公司董事长孙海涛说:“再好的技术如果只能在实验室,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针对诉求找寻方案。在市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海涛生物与嘉兴市第一医院达成合作。在严谨的医疗规范内,海涛生物的科研产品K99消毒湿巾在医院的儿科手足口病、妇科HPV阳性以及皮肤科男性HPV阳性等领域开展临床应用。
没想到仅半年多,科研合作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应该说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诞生了首例成功转阴HPV案例,也为我们医院科研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嘉兴一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清河说道。对于高危型HPV阳性病例,目前医疗领域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案,这一病例在短时间内转阴具有特殊意义。
近年来,嘉兴着意破局科技成果转化之难,聚焦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主体,发挥创新企业链主作用,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揭榜挂帅”,推行“订单式”研发,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位于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二期电子信息创新园内,浙江海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规级系统级封测测试线车间尤为忙碌,一批大功率配电芯片即将下线。
“目前国内有几家企业分别可以生产1-5A小功率配电芯片和15-75A大功率配电芯片,但只有我们海科电子实现了不同规格功率配电芯片的全覆盖。”公司监事潘洪亮自豪地说道,蔚来汽车正在与企业洽谈对接。
在这里,科技创新已经被深深刻进企业文化的肌理,这与其“诞生”背景不无关系。海科电子是中科院半导体所海宁研究院的孵化企业之一,目前企业与研究院仍然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人才引入方面,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就读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到海科电子实习,“已经有超过5人通过这个渠道,在毕业后入职我们公司。”潘洪亮介绍,目前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过半。
作为一家面向汽车电子电气领域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凭借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车规级封装测试线,海科电子已经到达“next level”: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芯片的高性能氮化镓驱动芯片早已在企业实验室问世,为企业在行业内站稳脚跟提供了关键支撑。
从此前发布的《2024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来看,嘉兴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为274.86,超越宁波,首次位列全省第二;指数值较上年增加99.54,增幅列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发现,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尤其是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均能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面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迫切需求,嘉兴打起了“两手牌”:一手“挖存量”,推动传统产业和领域的技术革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在“老树”上开出“新花”;一手“拓增量”,瞄准新兴产业领域,鼓励企业提升核心创新力量,提升研发实力,助力产业发展。
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畅通路径
产业需求催生技术创新。不管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还是“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抑或是“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绕不开的关卡。
“多亏了‘研值联盟’,我们公司上亿元的订单保住了!”桐乡一家新能源电池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原来,因为下游客户对产品迭代提出新要求,该企业在研发中遇到技术瓶颈,样品性能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客户的检测标准。公司多次尝试改进工艺,均以失败告终。
公司负责人坦言,如果自行购买设备,需额外花费超千万元,“这对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且招募组建科研团队还面临周期长、成本超支等问题。”但若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导致主流优质客户流失,还有可能让企业丧失市场竞争优势。焦头烂额之际,企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桐乡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接到诉求后,桐乡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由中心会同科创、人才板块牵头,联合科技、经信、人才办、科创人才集团及乌镇实验室等成立专项工作组。由此,也诞生了“研值联盟”的雏形。在“研值联盟”的保驾护航下,该企业不仅保住了产品订单,还成功拓展了更大的市场。
“我们发现,这样有针对性的联盟,在设备和人才共享联通方面更为便利。”桐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模小但能精准对接诉求的“研值联盟”,能更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谓是“船小好掉头”。比如通过联盟建设乌镇实验室公共检测平台,推动共享科研仪器93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300家次,精确破解技术难题80余个。
不止桐乡,嘉兴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为契机,鼓励全市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人才合作。
清华长三院、北理工长三院、浙大智慧绿洲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都是嘉兴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联盟的成员单位。在相关管理办法的框架下,联盟成员单位与企业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化学反应”。以海宁为例,累计在库科研仪器设备已达309台,总价值超3亿元,为300余家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AI有话说
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嘉兴大地形成“双螺旋”共振,一场生产力革命已然启动。这座城市以“研以致用”的创新哲学,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解题方案。
“科技副总”制度率先打破体制壁垒。复旦博士与企业工程师协同攻关的场景,打破了传统产学研合作的物理边界,让创新要素流动重组。这种人才共享机制让科研人员直面生产痛点,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27名“科技副总”撬动15亿元新增营收的实践表明,当科研智慧与市场嗅觉发生化学反应,便能跨越技术转化的“达尔文死海”。
“揭榜挂帅”机制精准导航创新方向。嘉兴构建的“揭榜挂帅”机制,在医疗创新等各个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模式,让技术突破从实验室的孤岛走向产业化的蓝海,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改善民生的利器。嘉兴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跃居全省第二的背后,验证了制度创新对创新效能的倍增效应。
创新生态探索重构释放系统效能。从技术攻关到人才培养,从资本对接到市场开拓,产学研各方在“研值联盟”、共享联盟等平台中形成共生关系。氮化镓芯片等突破性成果的诞生,印证了“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贯通的价值。这种生态级创新不仅能培育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更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基因层面的耦合。
嘉兴的实践揭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也是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变革。这种“双螺旋”创新模式,既需要政府搭建制度桥梁,更需要市场主体主动拥抱变革,最终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这种融合创新模式正成为区域经济突围的关键密码。
“嘉一度 加1°,让新闻态度丈量新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