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两会新闻

强城兴村 破题城乡“双向奔赴”

代表委员热议“千万工程”

  

  ■记者 钟鑫媛

  通讯员 冯 成 赵罕金

  姜宪伟 林子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首善之区的提升之年,南湖区将如何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精准发力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乡村振兴提质工程,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持续提升共同富裕成色。

  从和美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擘画,南湖区正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答卷。今年区两会期间,“千万工程”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城乡要素畅通共富新局

  在城乡融合中破题,在要素流动中求解。在“千万工程”绘就全域美丽新画卷的基础上,南湖区以壮大镇域经济为纽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强产业才能强根基。”区人大代表、余新镇党委书记邓剑强说,余新镇正以“城乡融合看南湖”实践为引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做强镇域经济、激活人才动能,串联起城乡要素流动的黄金通道。

  邓剑强介绍,余新镇坚持产业兴城与青年聚才双轮驱动,通过做强镇域经济提升承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振兴,全力发展智能装备、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通过做优人才生态激发创新力,将青年人才作为破解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变量,创新推出“余新青年入乡发展人才政策10条”,以增值服务的方式在青年创业、创新、就业等领域精准施策。

  在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南湖区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现代农业、水利设施星罗棋布,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发展。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分散、农产品季节性明显等问题依旧存在,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要大力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实现科技、教育、人才的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区政协委员、南湖区凤桥桃花源农场负责人陈慧春说,过去几年,她抓住直播带货的风口,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把种植技术、新品研发、电商销售等经验进行分享。

  陈慧春建议,南湖区要持续开展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真正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高效生态农业,让农民尝到甜头,生活更有奔头。

  三产联动绘就振兴蓝图

  农文旅融合产生的“流量密码”,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南湖区的和美乡村带来了蓬勃生机。大桥镇胥山村构建起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胥山遗址公园去年客流量更是突破12万人次,成功带动周边农民农产品的销售,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致富动能。

  “我们要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区人大代表、大桥镇胥山村党委书记吴爱明说,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方面,要坚持特色发展,推动优势农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提升价值,成为富民兴村的“金招牌”。同时,要做好乡村运营,打造多元业态,将胥山遗址公园带来的“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增量。

  美丽乡村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南湖区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文化、教育、康养等多元价值,围绕各镇产业及文化特色,聚力打造了三星乡村振兴培训村、联丰音乐村、永红研学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

  区政协委员、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农业社会事业科副科长潘亚韬介绍,在实际运营中,在乡村搞旅游、做产业还是以“靠天吃饭”为主,容易受天气、季节等情况影响,大家也都各干各的,片区整体没有形成合力。他建议,围绕和美乡村片区化建设与运营,南湖区要扎实做好“千万工程”后半篇文章,在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的同时,也让各个村庄联合起来抱团发展特色项目,共享资源平台,促进信息互通、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乡村旅游线路、主题研学活动等,把和美乡村真正变成四季常青的“聚宝盆”。

2025-03-27 代表委员热议“千万工程”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42075.html 1 3 强城兴村 破题城乡“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