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近日,某互联网大厂高管的女儿“人肉开盒”事件引发持续关注。因对一名网友的评论不满,这名13岁女孩竟然将该网友个人隐私“开盒”,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并引导其他网友群起攻之。“人肉开盒”为何时有发生?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人肉开盒”背后的黑色产业链让人触目惊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一言不合就“开盒”,意见不同就“人肉”,口角冲突就“挂你”……近年来,随着明星粉丝群体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人肉开盒”的主角也日渐低龄化。2023年B站通报了一起案例:某群体在境外平台有组织地煽动用户进行“人肉开盒”,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信息,违法者共计40余人,案涉18省市,主要人员为未成年人。新华社记者调查显示,部分超话、贴吧、网络“校园墙”成为“人肉开盒”的重灾区。
“人肉开盒”不仅冲破了道德底线,也逾越了法律红线。《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而“开盒”他人隐私,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此次事件中,涉事女孩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监护人需要为孩子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必须明确的。
近年来,针对这种新型网络暴力,我国公安机关加大了打击力度,中央网信办也曾在“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中,重点强调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以维护网络秩序、保障公民权益。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2024年,有292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定罪判刑,有91人以侮辱罪、诽谤罪被定罪判刑。“按键伤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得益于我国法治文明的不断进步。
事后究责不可少,而拯救困在网络戾气里的未成年人,还需要细化相关工作。监护人和学校应加强网络教育和引导,合理引导孩子理智追星,教会孩子抵制疯狂追星行为,远离“饭圈”乱象。监护人若存在教育失职或纵容行为,也应依法追究其责任。社交平台要大力整治利用明星话题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对立、互撕谩骂、人肉搜索的行为,严格清查处置“饭圈”里的职业黑粉、网络水军以及恶意营销等违法违规账号。
需要强调的是,网络中的未成年人容易形成网状连接,他们既有可能成为带着戾气的施暴者,又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有些未成年人在“开盒”他人后,又被他人“开盒”。这表明,“人肉开盒”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