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刘 扬
会跑、会舞、能干活,这样“头脑”聪明、“四肢”灵活的人形机器人,你好奇吗?
人形机器人闹春晚,让“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广为人知。一时间,众多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品密集发布,走到聚光灯下,热度高涨。
作为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强劲。
“人工智能+”行动已连续两年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具身智能被视为“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落地方向,今年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场新的产业浪潮中,杭州因AI“六小龙”声名鹊起,各地也纷纷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上海拥有中国五分之一的机器人产值,机器人密度每万人260台;广东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联动东莞、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带,逐渐形成“深圳研发+周边制造”模式;借力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北京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的创造者之一。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嘉兴,如何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在具身智能新赛道上“加速跑”?
C位出道的嘉兴“显眼包”
今年,人形机器人扭秧歌扭成“显眼包”,一夜之间成为市场“新宠”,成了具身智能的代表。
这波热潮背后,位于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盛轴承”)崭露头角。
走进长盛轴承展厅,一个个大小各异的轴承产品有序陈列在展柜中。小到汽车座椅、减速器、机器人,大到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长盛轴承产品的身影。
长盛轴承成立于1995年,其研发的滑动轴承是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中的重要零部件。
小小的轴承,被誉为未来世界的“关键零件”。
在今年2月28日召开的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公司总经理褚晨剑介绍,早在三年前,长盛轴承在原有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就已积极布局企业发展的第二成长曲线,逐步从自润滑轴承、滑动轴承的供应升级到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等部件级别的供应。
企业飞速发展的秘诀,就是创新。
当别人还在卷价格的时候,长盛轴承就已玩起了“技术流”,每年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15年11月,长盛轴承成立企业研究院,不断拓展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
如今,长盛轴承拥有授权专利119项(含国际发明专利6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
无皮肤,不人形。
早在2017年,位于嘉善县姚庄镇的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莱新材”)就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布局。
柔性触觉传感器即“电子皮肤”,是机器人的重要部件。
走进福莱新材,大屏幕上显示,一只指尖安装了“电子皮肤”的机器手以合适的力度抓起一块豆腐、一个鸡蛋、一块海绵……每一次抓握,背后都是精准感知和智能控制。
过去机器人靠视觉和预设程序去执行任务,但现在可以真正“触摸感受”,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压阻式触觉传感器。
在福莱新材展厅,展示着一款“电子皮肤”样品,被触碰后,机器人手指会向上抬起。
福莱新材董事长夏厚君表示,公司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研究,专利技术产业化率超过85%,正在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业链跨越,将重点发展“环保涂层包装材料、电子级功能材料和柔性触觉传感器”三大方向。
未来,福莱新材要让机器人真正具备人的触觉感知,把触觉传感器扩展到机器人更多部位,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与协调性。
人形机器人的嘉兴“三重力”
当下,人形机器人已逐渐在多元场景展开应用。
嘉兴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
嘉善的长盛轴承以自润滑轴承为主营产品,并已开展核心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的研发;桐乡的双环传动研发与人形机器人配套的行星减速器;南湖区的荣泰科技从主营汽车零配件进军人形机器人配套零配件……据嘉兴市经信局统计,目前全市涉及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配件领域的企业有9家。
尽管嘉兴缺乏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部分机器人企业仍能间接助力人形机器人场景落地。如凯乐士科技,其自主研发的物流软件系统功能完善,有望帮助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场景提升运营水平。欣奕华智能在工业搬运场景的智能调度、数据监控、机器视觉算法、路径规划等软件层面的技术,在机器人批量管理作业上同样适配于人形机器人应用。
“电子皮肤”作为细分领域的新兴赛道,具备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壁垒特征,将引领人形机器人实现从“机械执行”向“智能交互”的跨越式升级,为嘉兴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关键支撑。除了福莱新材外,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深耕柔性芯片、可穿戴技术,依托研发中试平台,贯通“材料研发—传感集成—智能制造”创新链条,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在这场新质生产力的竞赛中,全力建设智造创新强市的嘉兴,有哪些优势?
嘉兴具有较强的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以平湖、嘉善两地为核心,形成省级机器人与数控机床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的发展态势,构建起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的分工格局。目前,全市拥有机器人与高档数控机床企业148家、产值规模245.6亿元。
在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机器人及整机机床企业具备加工精密机器人零部件能力,数控机床产业链中零部件生产企业具有向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生产转型的潜力。
此外,嘉兴厚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企业总数达279家,2024年规上总产值为843.7亿元,出口交货值134.6亿元,同比增长16.7%,而新能源汽车在驱动硬件、感知硬件、决策方案等技术上,与人形机器人具备高度同源性。
人形机器人的“进化”需要依靠大规模算力中心。我市作为全国8大算力中心枢纽节点城市之一,目前已建成“乌镇之光”超算中心和长三角平湖润泽国际信息港(一期)两个算力中心,算力规模居全省首位,具备强劲算力优势。
抢抓“机”遇“嘉”速跑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是一条正在爆发的新赛道。
从“具身”到“智能”,搭载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进入更多领域、开辟更多赛道。
当前我国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聚集度较高的城市是深圳、广州、上海和苏州,均拥有4万家左右的相关企业,也分别代表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硬实力。
在江苏各地,多个城市已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常州已形成“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机器人完整产业链,各类机器人年产量超6万台。
嘉兴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虽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仍存在缺乏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以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不完备等问题。
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嘉兴将引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人形机器人方向横向转型;引导现有传统机器人企业,在已有整机装配测试技术基础上,向高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方向纵向转型。
针对产业链上游缺失零部件,嘉兴将靶向招引有核心研发能力的企业;拓展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谋划建设人形机器人训练基地,抢占应用场景话语权;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
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是技术前沿的又一次突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到山东、安徽等省,均已发布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政策。
2024年10月,继杭州之后,嘉兴在全省第二个出台了《嘉兴市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算力产业强市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地,明确打造“一中心二地”的目标,并从10个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嘉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诸萍分析认为,DeepSeek等人工智能公司的涌现推动了通用机器人大模型的发展,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进入“百花齐放”阶段。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产品之一,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潜力,不仅将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还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发展。嘉兴也应该因地制宜,加紧出台各类政策,推进应用场景落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诸萍表示。
未来已来,嘉兴将抢抓新赛道、开启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