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烟雨楼

《江南周末》与我的二次交集

※征文

  

  ■吴勤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席卷而来,浪打着每个家庭每个人,为了“六便士”,大家每天忙于奔波、疲于应对。晚上不忘抬头仰望月亮的我,几十年的读书看报习惯不曾被中断。每周一期的《嘉兴日报》副刊《江南周末》是我独处静处的心灵港湾,其内容总是和我内心同频,吸引着我持续热情去阅读。报纸看完了不是随手一扔,我还要折好归拢保管收藏起来。

  还记得2012年3月23日《江南周末》“悦读”版,看到醒目标题“江城——寻路中国的起点”,介绍《江城》一书作者彼得·海斯勒。“我是从重庆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的。那是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们两个人被派到涪陵师专教书,计划要在这里待上两年,是受美国政府派遣来的第三批志愿队员:我二十七岁,亚当·梅耶二十二岁。我们对涪陵几乎闻所未闻。我只知道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将因新修建的三峡大坝而淹没。涪陵约有二十万人口,根据中国的标准,这是一座小城市。我们成了这座小城中仅有的两个外国人。”

  阅读到“重庆”,接着又跳出熟悉的“涪陵”字眼,我倍感亲切,一下激动起来,让我读到此文实乃机缘巧合:一个美国青年志愿者,在20世纪90年代来到我籍贯之地川东涪陵教书。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去成都,不去重庆,却偏去了偏僻的小城涪陵。由此唤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打探起这个中文名叫何伟的美国青年以及他在江城发生的故事。我快速买来封面装帧得诗情画意的《江城》一睹为快,跟随作者领略(我从未去过而梦中想去)涪陵的淳朴风土人情和一个外国人带来的新奇围观、观念碰撞、啼笑皆非、引人深思的人与事。《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和《时代周刊》亚洲图书排行榜第一。作者坦言涪陵是他终生难忘的福地,是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也由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难以忘记《江南周末》“人文地理”版,2011年12月下旬至2012年3月23日连续六期刊载乡土作家陆明写的《竹林二贤传》。当我看到第六期的“祝廷锡与知非楼”时,仔细阅读全文后,认为其深度挖掘了祝廷锡和祝家花园的前世今生,很有价值,当即收藏好。正好我北京四舅来禾,我把《江南周末》“人文地理”版给他看,其实四舅小学时就在我姨婆的祝家花园住了几年。四舅回京后把《江南周末》报纸寄给了安徽芜湖祝家后辈。想不到,祝家后人收到《江南周末》后,决定来嘉兴看一下祖辈曾经的辉煌。记得是这年7月,他们自驾两辆车到了嘉兴,我在博客酒店为他们接风。第二天,我全程陪同他们去了祝廷锡的祝家花园(现为竹林化纤厂地块)。进入厂区,登上厂房楼顶平台,他们拿起手机尽情拍摄祖辈之地。放眼四周,其三面环湖的形制没变,旧址上除剩一棵古树外,其余荡然无存矣。只为当年题名“知非楼”之意而嗟叹不已。

  《江南周末》充实和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群星璀璨;《江南周末》创刊二十年,流淌着岁月的温情,闪烁着江南人文情怀的光芒。最后祝愿:作为《嘉兴日报》副刊品牌的《江南周末》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2025-04-15 ※征文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44251.html 1 3 《江南周末》与我的二次交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