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烟雨楼

紫云芳草沃嘉禾

※走笔

  

  作者供图

  

  ■孙志强

  

  嘉兴的暮春总氤氲着清新的气息。当新犁的泥土裹挟着特有的芬芳在风中舒展,记忆便沿着纵横的田垄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前的乡野。那时,“紫云英”年复一年地演绎着“紫云芳草沃嘉禾”的绿色传奇。

  农民们俗称“紫云英”为“花草”。这种豆科精灵,固氮能力突出,其发达的根系还能够深入土壤,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为种下的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正如农谚所云:“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以花草作绿肥的稻子,不仅收成好,而且稻米白,无论煮饭烧粥,都很浓香绵柔。在嘉兴成为“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的历程中,紫云英功不可没。

  紫云英秋种夏收,一生跨越两个年头。每到接近晚稻收割的霜降时节,生产队里的老把式们便肩背装有种子的笆斗,在田埂间边行走边播种。他们右手抓起一把花草种子,粗糙的手指在半空中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粒粒种子便滑入秋泥,给黝黑的土地带来一场褐色的细雨。

  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种子一旦沾到泥土就能生根发芽,不用锄草、施肥、治虫,也不用田间管理,仅凭晨露的滋养便能恣意生长。待立冬时节割尽稻浪,嫩绿的圆叶已在沃土间如星子般闪烁。那叶子,圆圆的,嫩嫩的,有点像水面上的浮萍。寒冬腊月,它紧贴土地,像是襁褓里熟睡的婴儿,依偎在稻茬的周围,安安静静地积蓄着生命的能量,静待春风唤醒蛰伏的生机。

  春回大地,天气转暖,几场春雨之后,紫云英便铆足了劲,蹭蹭蹭地径直朝上疯长,没过几天便茎伸叶展,葱郁了田野。它的每一根茎上,都端坐着一朵紫红色的小花,田畈一片姹紫嫣红。那花朵如同迷你的小伞,与金黄的菜花、青翠的麦田、灰褐的村落交织成一幅醉人的江南春色图。

  那时放学后,我们学校的女孩们被校门右前方那片花草田所吸引,于是呼朋引伴停下脚步,放下书包,从田边采来朵朵花草,将其轻轻插于发中。转眼间,头上的乌发之海,闪耀着璀璨的星星。

  紫云英属于优蜜源,每到花开田野,翩翩而来的蜂群醉舞花间,整天忘我地忙着采蜜,将甘甜酝酿成琥珀色的诗行。正如明代诗人王锦所云:“腰肢何纤纤,惯向花底潜。勤劳成蜜后,辛苦为人甜。”

  谷雨前后是紫云英的涅槃时刻,成熟的紫云英到了可以收割的时候。社员们的镰刀起落间,绛紫的浪潮次第倾倒,仅留半尺青茎守望春泥。沤肥塘里,河泥与花草缠绵发酵,经过一段时间便沤成了上等的有机肥料“草塘泥”。耕牛嚼着鲜茎曳犁前行,将最后残存的花草深埋于沃土。当黝黑的泥浪翻涌着吞没所有绚烂,老农布满沟壑的脸上便绽开了笃定的微笑。这笑里沉淀着对秋收的期许,他们深信:花草翻入泥,稻香溢满仓。

  在广阔的田野里,紫云英周而复始地完成着它的生命轮回。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植物始终滋养着乡村和这片土地上的人,虔诚地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朽传奇。

  而今,化肥的白霜覆没了紫云英的紫裳,那灿如繁星的花朵和碧玉一般的茎叶已经消失在时代的褶皱里。唯有春风掠过新翻的田垄时,那些深嵌在泥土里的记忆仍在低语,讲述着在嘉兴农村曾经有个紫色精灵,用整个生命诠释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古老诗句。

  从紫云英的肥香四溢到化肥的精准助力,自古至今,嘉禾沃野一以贯之地谱写着农业丰收的精彩篇章。

  

2025-04-15 ※走笔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44252.html 1 3 紫云芳草沃嘉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