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虚
十七年前,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散文《爱上乒乓》。业余打乒乓球的出发点是娱乐和健身,每周抽时间动一动,出点微汗,便是全部目的。如果哪一天演变为竞技、过拼、太看重输赢,就背离了初衷。
乒乓球的运行轨迹,高低直斜、远近左右、各向旋转或不转、快慢弯缩,变化无穷,趣味横生。眼疾手快、出其不意者是高手。
小球、小跑的乒乓也有运动风险。曾有两次,我与旗鼓相当的对手交手,一分球中远台打了二十多个回合还没有结束。打时倒不怎么觉得,但停下来后,马上感到胸闷。所幸,不影响下一轮继续打。虽然纯粹玩玩,胜负无关紧要,但乒乓球的妙趣让我不言弃,奋力应对好每一板球。
最近一次,打到第四局时,我通过连续几球、几板猛攻之后,从落后到反超,有点兴奋,也有点头晕,于是果断退场。坐下来后,突感胸闷,视线有点模糊,感觉比多年前的两次要严重。
对手是位姓李的医生,晕乎乎的我第一时间与他交流,他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扩张,脑供血跟不上,如果头晕,平躺有效果。”我听后立即在靠背凳上向后向下缩了一些、稍躺一会。休息一下后,感觉尚好,就与另一球友打了五局,一切正常。后来,有球友说我当时面孔都白了。
回顾并细思几年前那回合超多的两分球,以我的状况,其实不该争。年纪不饶人。奔六之人了,今后遇到类似情况,应当早点放弃,千万不能恋战,以防万一。记忆里,打了二十年球才发生过两次,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侥幸心理不该有。道理虽浅显明白,但天长日久,极易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是我最担心的。今天把它写出来,一为长我记性、强我自觉,二为供同好参考。
有过两位资深球友由于膝盖原因,已停打七八年了。另有一位球友,开始因为胳膊有伤,好不容易复出后,腰又扭了,复出过几次,但还是复发,深感遗憾。若要我完全放下这一热爱了二十年的爱好,还真有点依依不舍。至少暂时我还不想抛弃它,但必须科学应对,方法得当。如:打前适度预热,打中小力巧应,打后及时放松;切莫连场,打一场,歇一歇;重启停止已久的简易太极拳。
有人说,用麻子板打比较省力气,适合老年群体。我倒不是为省力气才打长胶的,而是用表面平整的反胶打,我已束手无策,才试玩长胶。没想到,一试居然爱不释手,从起先的防守为主,到现在的攻守兼备,算起来我主打长胶已十个年头了,从以前的一面长胶一面反胶,到现在的双面长胶。
在我看来,业余玩乒乓球,无需拼大力,巧力、小力足矣。我想,即使用大力蛮力,传递到轻巧、柔软、空心的球上也是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