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曝书亭

情系桑梓名人缘

  

  ■徐如松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买到了几本李辉主编的“副刊文丛”,其中,钟桂松老师的《嘉兴人与事》深深吸引了我。

  钟桂松是桐乡人,长期研究地方文化名人,尤其在茅盾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他说,自己的业余时间都花在现代文学史上嘉兴人的研究上了,所以这本书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有关茅盾、丰子恺、钱君匋、徐肖冰、陆费逵、陈学昭、张元济等现代嘉兴名人往事的,他们都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作者专题研究之外的“边角料”,有些是衍生产品,有些是随感随想,但都史料翔实、鲜活生动,具有真情实感。

  全书由“水乡古今”“名人旧事”“书海余墨”三辑组成,前两辑内容紧扣书名,后一辑虽是读书笔记,但也与“嘉兴人与事”紧密相连。在“水乡古今”中,绝大部分篇目都在写作者多次到水乡乌镇,漫步青石板街面,追忆茅盾先生的身影与往事。“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记得自己初中时,茅盾先生写于晚年的《可爱的故乡》刚编进课外读本:“我的故乡乌镇,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个水乡小镇。镇子不大,但河道纵横,小桥流水,充满了江南特有的风情。”“每当我想起故乡,首先浮现在眼前的便是那清澈的河水,河上架着的石拱桥,以及桥下来往的小船。河水静静地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茅盾先生在描绘水乡风貌、四季景色和淳朴民风的同时,流露出强烈的对故乡乌镇的一往情深与乡土情怀。那时,茅盾先生这篇《可爱的故乡》成了我写“我爱家乡”的范文,我刻意模仿它的结构与语言,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也加深了我对水乡乌镇的了解。

  第二辑“名人旧事”篇幅最多,由25个小故事组成。从“茅盾与夏衍的电影情缘”“从茅盾托巴金买火车票说起”“经历战火的《子夜》手稿”“想起了丰子恺教儿歌”“钱君匋和他的君匋艺术院”“只付过12元学费的陆费逵”“鲁迅《偶成》与嘉善”等题目,就可以看出文章所传递出来的巨大的饶有趣味的信息量。比如我读《鲁迅〈偶成〉与嘉善》时,以为鲁迅曾经来过嘉善,结果当然没有。文章写鲁迅先生读1933年9月20日《申报》时,关注到了一则“嘉善新闻”,之后写成一篇题为《偶成》的杂文,不久发表在《申报月刊》上。我循着线索在《南腔北调集》里找到了原文,先睹为快。这种顺藤摸瓜找书读书,几乎成了我阅读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们不妨再读读“茅盾托巴金买火车票”这个故事。1960年国庆节后,茅盾先生要到杭州接待波兰作家代表团,他先乘飞机到上海,再转乘火车到杭州。照理说这等公务活动,都可以由身边工作人员打理,但茅盾不打扰工作人员,自己写信给生活在上海的巴金先生,“请代购19日上海到杭州的火车票一张”,如果买不到,则请“代订旅馆一间”。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茅公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也可以看出他与巴老之间的手足之情。

  作为嘉兴人,我庆幸自己及时读到这本书。人事有代谢,我辈复登临。在感佩故乡名人人格魅力的同时,如何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大家思考与行动。

  

2025-04-15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44260.html 1 3 情系桑梓名人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