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秀洲银杏天鹅湖往东,有这样一个传统村落,看起来并不起眼,却一村连着秀洲、南湖、嘉善三个县区。古往今来,这方土地一直以种粮兴村,现如今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这便是秀洲区油车港镇古窦泾村。
4月,春风轻柔,现代化农机的轰鸣打破了春日寂静,千亩粮食产区上涌动着勃勃生机。麦田葱翠,鲈鱼争食,激起层层水花。这般欢腾的景象,惹得古窦泾村党委书记沈伟喜笑颜开,“过去我们靠天吃饭,现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帮我们打破了这个瓶颈,良田连片、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从设想变为真实场景。”
■记者 钟淑婷 图片由油车港镇古窦泾村提供
用好关键一招
激活发展满盘棋
农村要发展、有活力,离不开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
而土地,无疑是古窦泾村发展的重要基石。这里作为传统重点粮食产区,水稻、小麦种植历史源远流长,种植技术成熟。然而,沈伟站在田头,望着远处成片的麦田,道出了古窦泾村曾经的困境:“我们缺少的是高标准现代化农田。过去,土地零散分布,仿佛破碎的拼图,根本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变化,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2021年,古窦泾村开始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升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由碎片化向规模化转变。
改革的进程中,古窦泾村将旧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推平田埂,把零散小块土地整合为大片农田,不仅实现了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还大力优化路网和河网。新建和拓宽的田间道路,让农机畅行无阻;修缮和新建的渠道、河道护岸,为农田灌溉和排水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24年底,全村成功流转2000亩耕地,耕地面积增加至4000多亩,达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畅通、旱能灌、涝可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一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沈伟说,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小插曲,由于该村一直是传统粮食种植村,村民对土地有着很深的依赖,尤其是宅基地退出,遇到不少阻力,反对声和质疑声不断。为此,村两委班子经常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还召开了十多场大大小小的会议,耐心倾听大家的诉求,详细讲解政策,用真诚和耐心消除了村民心中的疑虑,最终让这项改革得以圆满完成。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条件,还改善了村庄环境,使乡村更加生态宜居,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根基,也为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路径。
规模化发展
好田种出好效益
土地整治后,古窦泾村的农田面貌焕然一新,实现“小并大”“弯变直”,不再零碎分散、高低起伏,农田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这让越来越多种粮大户和企业看到农业发展的潜力,纷纷加大投入,扩大承包面积。
种粮大户张树安便是积极响应者,目前他拥有村里1200多亩农田经营权,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他说,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后,不仅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这两年我都是找的第三方做播种收割,明年我准备再买入一批农机具,这样还能节约不少成本。”走在田间,张树安不时蹲下,细细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满心期待:“等这茬小麦收割了,又要种水稻咯。”
好田种出好效益。耕作条件的改善带来了农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让种粮前景一片光明,也重新点燃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与希望。
土地整治后,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古窦泾村通过合理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时通过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村民的工资性收入,让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形成“农民有收益、村集体经济有增加、第三方有效益”的多赢局面。“我在种粮大户这里做帮工,一年也能赚个五六万元,家里还有田地出租,一年有2000多元收入。”有活干、有租金,村民老徐觉得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产业升级
开拓发展新空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在巩固传统种植业、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古窦泾村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土地潜力,陆续引入和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打造产业融合新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去年10月,位于古窦泾村的秀洲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一期项目正式投产。园区内,直径6米的圆形鱼池整齐排列,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鲈鱼欢快地顺着“滑梯”游入“新家”,溅起层层晶莹水花。该项目位于古窦泾村东南部,由包括古窦泾村在内的15个村共同投资建设,通过“政府引导+科研院所+村企共建”的创新模式,为村镇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未来,这里将按不低于6%的收益率分红,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与传统养殖基地不同,这里的养殖充满科技感。圆形鱼池内,鲈鱼在水流中欢快游动,长势良好。工作人员给鱼儿喂食时,一尾尾鲈鱼跃出水面抢食,水花四溅。鱼池内安装有水下摄像头,实时监测鲈鱼生长态势。每个鱼池投放几万尾鱼苗,短短半年,鱼苗就能从1克长到1斤。鱼池内还设有集污装置,用于收集残饵和鱼的粪便等废弃物。含有废弃物的污水由吸污泵排出,经过尾水分离、过滤处理后,再回流到鱼池重复使用,实现养殖废弃物“零排放”,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先进的循环用水生态养殖模式,让鱼的口感更鲜美,产量也更高,彻底摆脱了水产养殖“靠天吃饭”的局面,收益可观。
科技赋能农业,在瓜菜花工厂化育苗项目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宽敞的智慧化大棚里,一排排苗床整齐排列,花卉种苗在密密水雾下绽绿吐翠,生机勃勃。
瓜菜花工厂化育苗项目由古窦泾村投资773万元建设,吸引了80后农创客舒波入驻。目前,基地有4个连栋温室大棚,每个3000多平方米。“现在一个棚只需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所有水肥管理工作。”舒波自豪地指着轨道上形似“张开翅膀”的自走式喷灌水车介绍,这是智慧花卉园的亮点之一,不仅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还大大提升了灌溉效率和精准度。此外,可移动遮阴膜、感应装置、循环风扇、加温降温系统和气象观测系统等先进设备,共同为种苗生长营造适宜环境。
随着瓜菜花育苗基地的成长发展,基地每年还会提供二三十个兼职岗位,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基地流转土地收益归农户,大棚租赁费用归村集体,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在智慧化大棚里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如今的古窦泾村,通过土地整治和产业融合发展,让现代化农业产业项目“接二连三”出现,一幅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