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江南周末

贝客邦:月亮和六便士,我各要一半

  ■口述 贝客邦 记者 周伟达

  

  最近,根据贝客邦小说《海葵》改编的家庭悬疑剧《消失的孩子》在湖南卫视与芒果TV季风剧场播出,一时成为热剧,播放量已逾4亿。热剧背后,观众对剧情有诸多好奇与猜测,爱好悬疑推理的读者对原著小说《海葵》及作者贝客邦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作为豆瓣签约作者,贝客邦的公开介绍是——

  

  贝客邦,浙江嘉兴人,80后,悬疑作家,豆瓣阅读小雅奖最佳作者、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PAGEONE文学赏读者票选最佳作者。贝客邦擅长以现实生活为基底,搭建侧写人心的悬疑舞台,将聚光灯投向生活中暧昧不明的“灰处”,揭露看似简单却出人意料的真相。

  

  本期《江南周末》,我们聆听贝客邦讲述他的创作之路。

  

  1.“写作”这件事,有一天我一定会做

  《海葵》最早是在豆瓣上连载的,原本阅读量在70万人次左右,随着《消失的孩子》的热播,最近阅读量已经突破600万人次了,现在实体书版本也已再次加印。很多读者知道我,是通过豆瓣,这次因为电视剧的热播,对“贝客邦”好奇的人也多了起来。

  1981年9月,我出生在海盐县武原镇,现在还是住在海盐。在求学阶段,我基本上没有展现过任何的写作天赋,也没有对写作表现出热情,常常为写作文而感到头大如斗。

  如果非要找一点线索的话,那就是我初中的时候受到同学和亲戚的影响,对阅读小说产生了兴趣,那个年代武侠小说还处在阅读潮流的尾梢上,我读了很多金庸的小说。后来一个比我阅读范围更广的同学向我推荐了爱伦·坡,他是读给我听的,我听了以后很震撼。那是了不得的发现,居然会有人如此真诚地创作一些怪诞离奇的故事,小说的概念在我心里发生了改变。那个时候,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或许我以后也可以搞创作。但是这个念头,一直没有真正被点燃,我也没有付诸实践。

  我大概是个理智但不太理性的人。理智表示情绪稳定,逻辑有序。不理性表示会以稳定的情绪和有序的逻辑做奇怪的事,不是头脑发热,就很难被拉回来。在“理智和理性与否”所构成的四种排列组合中,理智且不理性是最容易让别人困惑的。

  后来,我自然而然地考上大学,读的是理工科大学的机械设计专业。刚念大学那会儿,我考虑过辍学写作。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他们就十分困惑。是啊,写作为什么非要辍学不可?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没有什么环境比大学更适合写作了。后来我研究了一下自己的心理,觉得可能是这样的。我把写作者的人生看作一套特殊的系统,从饮食起居、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到付出与回报,都与其他人的系统大相径庭,且相互排斥。两者稍有干涉,心境就会受影响,写作也随之变得不纯粹。也就是说,如果我开始写作,就势必要变成另一个人。

  这个逻辑是有序的,但同时也是错误的。而且,这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写作体验的人的大脑中形成的逻辑。我为自己当年的非理性感到震惊,幸好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还是顺利读完了大学,虽然在创作上没有下笔,但心里想着“写作”这件事,有一天我一定会做。

  

  2.文章在上千人之中拔得头筹, 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2005年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杭州、海盐、上海、嘉兴等地从事动画设计工作,奔忙于生计,其间结婚、生子,肩负起了丈夫、父亲的责任。

  我做了十多年商业动画设计师,从心底热爱这份工作,有时一个星期工作超过100个小时,周末照常上班。我做的是视觉呈现,承接的项目比如核电机组运作的原理、垃圾焚烧的工业流程,我用动画的方式去还原,让大众更直观地去了解这些复杂的系统。

  事实上,我想过用创造视觉幻象的方式来代替文字作为表达的工具,动画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不过这项工程对于个人来说过于浩大,而我又不擅长组织团队、协力合作,所以迷茫困顿,兜兜转转了许多年,最终还是回到小说写作上来。

  2014年2月到2016年3月这段时间,我在嘉兴工作,但是住在海盐,每天开车往返,路上耗费两个小时。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喜欢听有声读物、广播剧,有的做得很精细,分角色朗读,配上音效,就像加入了旁白的电影,听久了一度还想去搭建一个有声读物平台。除此之外,这段漫长的路成为我沉浸心境的一个时间载体,会想到很多东西,也包括想写的故事。因为路上花的时间实在太长,电台广播也是听的,后来《海葵》中冬至吃桂圆烧蛋的段落,就是从车载广播中听来的,这个是嘉兴的地方习俗。

  考虑到嘉兴、海盐来回上班确实不便,与家人相处时间也少了。这样坚持了两年之后,我辞去工作,回海盐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动画设计公司,开始了创业生活。所有的改变是从2017年夏天看到“第五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开始的,一下子那个念头又开始不断地撩拨我的内心。

  我写的第一个作品是中篇小说《夜幕漩涡》,如今看来十分稚嫩且粗糙。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去海盐城区北部的一家餐厅吃饭,那时候我孩子还小,喜欢听我讲故事,我抱着他一边排队等餐一边现编,为了吸引小孩子,就放了一些悬疑的元素进去,其实就讲了开头。这个故事我后来把超现实的部分去掉,再慢慢往下写,到了当年9月发表在豆瓣上。征文比赛是有截稿日期的,我冲刺写作《夜幕漩涡》的两个月,白天工作,晚上陪家人,深夜写作,常常写到凌晨三四点,一度和朋友开玩笑:“我正在考虑停缴养老金,我觉得我大概活不到退休。”真的写完以后几个月,我也没管它,直到第二年获得“第五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生活悬疑组首奖”,我才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2018年春天,父母得知我要去北京领奖,担心我被诈骗机构拐走一去不返。他们的儿子写的文章在上千人之中拔得头筹,这无异于天方夜谭。直到我带回奖杯,他们才在饭桌上聊起我那曾经令他们困惑不已的念头。这时已经过去了17年,因此他们问道:“你说你不想念书想写作,你还记得吗?”我当然记得,一直记得。

  获奖以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开始吧,波澜壮阔的人生!”

  3.《海葵》是我第一部长篇小说

  《夜幕漩涡》之后,2018年5月,我又写了一个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迷醉》,入围“戏剧时刻·豆瓣阅读短篇小说写作比赛”的“一次聚会”主题。

  《海葵》是我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豆瓣上开始连载的时间是2019年4月23日。在这之前,我非常慎重,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来拟大纲。我第一次构筑一个复杂而比较精密的故事,必须全局盘通,才敢下笔,写第一段的时候,最后一段已经想好了,等于是从后往前写,写大概的部分是最有趣的,是模糊走向清晰的探索,完成之后,后面的部分只是填空了。2019年,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海葵》的创作中,这部小说包括儿童失踪案、藏尸冒领退休金案、女房东被侵犯案,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案件,最后交织在一起,真相浮出水面。

  我是2010年当父亲的,有了孩子以后开始关注教育问题。《海葵》中塑造的杨莫、许恩怀也都是孩子的年纪,电视剧叫《消失的孩子》,这个“消失”也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失踪,也可以是内心的出走,所以我们要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

  我虚构的城市是以服务业、轻工业、商业为主的中型城市,地处浙江北部,属于二三线城市,比我生活的县城海盐要大,相当于是嘉兴的规模。这种规模的城市在我看来,正好发挥。小说中设置的“兴吉市”“嘉县”“辅城中学”“北湖风景区”“犇腾牛排”“花鸟市场”“建材市场”等基本上都是以嘉兴、海盐为参照的。

  比如北湖风景区的溪田山舍——北湖风景区是南北湖风景区的化用,溪田山舍的原型是杭州的一家民宿。我们一家三口以前去住过,当初导航过去,死活找不到入口,得打电话给老板,他告诉你怎么走。入口在斜坡上,旁边种了一片竹林,进去以后要沿着石子小路走上一段,竹林之间一个空当进去以后别有天地,很像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和电视剧中的那条叫“莫远”的狗,融合了这家民宿养的一只小黑狗和我们自家小区流浪狗的故事。

  我在小说中安排了一个角色——女警官张叶,这个角色在我的小说《轮回前的告别》中也有出现。小说中有一些人物,在法律概念上没有实施犯罪,只是有人性幽微的一面在闪现。如果没有行为上的证据,司法层面就不会对其深究,君子论迹不论心。但那种隐隐约约的东西其实很可怕,现实世界暂时不太可能出现科幻电影中的预防犯罪。所以我就潜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女性警察,她更在意人心的阴暗处,不满足于仅仅惩罚人的行为之恶,而执着地将阴暗的人心暴露在阳光之下。

  2020年初,我收到了华谊兄弟方面的邀请,去了一趟北京,与影视公司版权部门主任、制片人、导演等洽谈《海葵》的改编事宜。他们非常真诚,对我的小说细节了解得比我更透彻。后来,呈现出来的就是现在的电视剧《消失的孩子》。最近我也在追剧,从我的角度来看很感动,电视剧对原著小说的还原度很高,而且有很多比小说更好的地方。

  

  4.一个人愿意讲故事,而另一个人恰好愿意听

  一开始自己做公司,想着自由一些,觉得头顶之上就是蓝天,相比打工,平均下来工作时间更少,赚的钱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壮大一家公司对我来说很困难,而且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东西。

  “月亮和六便士,我各要一半。”我努力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拿奖和作品受到关注是很大的激励。大概在2019年底,我决心全职写作,退出了自己创办的动画公司。那个时间,写作还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实质的收入。

  从2019年冬天到2020年春天,我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冬至前夜》,之后我大概平均不到一年的时间写完一部长篇小说,2020年下半年写完《轮回前的告别》,2021年写完《平行骑士》,今年3月写完《白鸟坠入密林》。最近,《白鸟坠入密林》《冬至前夜》纸质书也将出版上市。

  现在,我的写作习惯基本上是“昼伏夜出”。我是凌晨五六点睡觉,中午醒来,下午坐在电脑前,做一些构思,查一些资料,傍晚接孩子、辅导孩子作业,等孩子睡了以后,开始写作。在小说连载期间,都是按这个节奏写下来的。要保持每天的写作活力,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连载形式写小说,有好处,也有坏处。接下来也在调整,写好的东西有时需要放一放,让自己从作者的身份里脱离出来,作为读者去看,会有不同的感受,随后再从整体上去把握。全职写作三年,除了写作活力,还得保持身心健康,有时需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这些我都在学习和适应。规律地户外运动是不错的方法。最近喜欢上了骑行。

  我每次写作之前,如果是短篇,那么会将之前写的部分或全部通读一遍,如果是长篇,那么至少会回头将已写的前两章读一遍,将自己的文字感觉和状态找回来,有时候也会随手读一读手边的书。我读书是不带偏见的,不要在意分门别类的东西,抛弃门派之见。不必去界定类型文学与纯文学,好的作品无所谓门派。我的阅读范围不算大,整体上还是以悬疑推理小说为主,最初写作的时候,受东野圭吾的影响很大,我也喜欢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对我的写作很有启发。余华的《活着》是我第一本一口气看完的纯文学小说。

  去年10月,我去北京参加了第二届PAGEONE文学赏,《海葵》从4000多部中文原创图书中突围,成为最终5部入围作品之一,让我相当意外。

  我的任何一段文字,都不是在特殊系统下完成的,它只是我为之神往的心境而已,一旦达成可能反而会了无生趣。在不断接近渴望的同时,总有反向的力量将你拉扯回来,由此勉励自己继续前行。一个人愿意讲故事,而另一个人恰好愿意听,这是极其偶然的幸运。每个人都有故事,他们闭口不言,是因为没有人愿意聆听。这一幸运正降临在我的身上。我拥有了自己的读者,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所创造的角色不再只属于我,仿佛也渐渐不再只属于小说。

  

2022-09-23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127258.html 1 3 贝客邦:月亮和六便士,我各要一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