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彧淼
通讯员 唐凤琴 沈 娜
本报讯 “以前河道总是很浑浊,夏天有时还会发臭,现在变化可大了。”说起家门口的牌楼桥港的变化,秀洲区新塍镇思古桥村村民吴老伯很有感触。
他告诉记者,这条河道整治好后,每天有养护人员来清理杂物。有了长效管理,河道就能一直保持清洁。现在,村民都爱在河边散步。
水清岸美的背后是精心的管护。这一变化得益于秀洲区正在探索的河湖管护市场化运营模式。
秀洲区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河湖管护团队,建立各镇(街道)牵头、本地技术团队跟进、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构建了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提升了河道保洁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河道要“长治久安”,基础养护是关键。为转变“重建轻管”理念,秀洲区加大管养维护的频率和力度,强化各管护单位的联动,严格落实河道、绿化、泵、闸设施的管护职责,及时处理整治河道绿化缺损枯死、河面漂浮物等问题,确保水质长期稳定达标。
“以吴老伯家门口的河道为例,我们接手之后,给河道配套曝气复氧设备、生态浮岛等水体生态修复设施,针对部分入河排口,还设计了生态沉淀池和生态引流渠。”牌楼桥港专职养护人员王永刚介绍道,通过种植“水下森林”,能大幅度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为水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们每天都会巡查河道、清理垃圾,关于河道的大小事情都由我们负责。”王永刚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一支专业养护队伍,保证每条河道均有相应负责人。
每位养护工对每条河道都建立了完善的巡河记录,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秀洲区还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通过日常检查、平常巡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对河道保洁情况进行评分,根据考核评分结果予以奖惩。
“每条河都有‘管家’,除了养护人员外,还包括各级河长与民间河长。”秀洲区生态创建办常务副主任周明明表示,秀洲区将进一步推广河湖管护市场化运营模式,让全区各级河道都有专人管理,保持水面清洁、河岸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