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记者 苗楠钰 施 兰
传统与现代交融,历史与潮流共生。上周末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华民族服饰展演暨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已落下帷幕,但“汉服热”仍然在西塘古镇持续散发着吸引力。
今年的汉服文化周,在延续往年花车巡游、甲胄铠甲风华秀等精彩活动的基础上,引入了不少国际元素:备受瞩目的“朝代嘉年华”中,国际方阵身穿汉服的外宾惊艳亮相;汉服推荐官·汉服形象大使见面会上,外籍视频博主用亲身经历传递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汉服文化周活动期间,许多国外的汉服爱好者慕名前来……
一个江南小镇,连续12年办一个节,绝非易事。12年的守正创新,让西塘汉服的IP品牌不断巩固,更奠定了西塘在万千同袍心目中“汉服之都”的地位,“西塘的”已然成为“中国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担新的传承责任,如何更好地让“中国风”拥有“国际范”,让“西塘的”成为“世界的”,无疑是一道全新的考题。
让“中国风”拥有“国际范”,需要持续升级“外宾友好”的环境。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塘每年接待的外宾不在少数,但放眼景区内外,可以接待外宾的民宿和酒店却较为有限。这不仅制约了外宾的留宿需求,更阻滞了西塘魅力的深度传播。除此之外,景区的外语翻译也可以继续丰富语种库,进一步畅通交流的渠道。
让“中国风”拥有“国际范”,需要潜心打造“中外皆宜”的体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短期之内想要理解并融入绝非易事。当前,西塘在深挖汉服衍生活动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快闪、剧本杀、情景剧等互动形式,吸引了大量国内游客前来打卡。但与此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开发适合国际友人的体验项目,让中外游客共享“沉浸式”体验。
让“中国风”拥有“国际范”,需要不断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吸引外籍商家、外籍主播、外籍模特纷至沓来,仅仅是西塘走向世界的外化表现,想让更多外国人了解西塘、爱上西塘,离不开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上个月,西塘古镇将旅游推介会开到了法国巴黎,为西塘走向世界开了个好头。接下来,西塘应趁热打铁、精准发力,让国际传播提质增效。
“十二”是传统天干地支计年法中地支的轮回。站在第一个“轮回”的终点,我们乐见“国际元素”的高频出现。步入下一个“十二年”,期待西塘能够持续挖掘汉服的国际传播新途径,让“中国风”拥有更多“国际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