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翔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聚焦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食品生产、贮存、运输、寄递和配送、销售、消费、进口等全链条、各环节监管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8个方面共21条协同监管措施和机制,旨在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始终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恰似一场漫长的接力赛,食品供应链条隐藏着诸多监管难题。就像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食品安全防线往往在某个被忽视的环节决堤。守牢食品安全底线,需要各环节共同发力,强化全链条监管。
两办发布的这份意见,将监管触角延伸至贮存、运输、寄递等过去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很多规定都切中当下食品安全监管的要害。在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方面,明确了生态环境部门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的职责,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在食用农产品不同阶段的监管分工,以及两者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上的具体协作要求。这意味着,从农产品的源头开始,就有了清晰的监管责任划分。
在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审查方面,要求许可部门严格落实审查要求,严禁擅自改变许可条件或未经审查即予许可,这是从市场准入源头把控食品安全。食品贮存和运输环节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此次意见提出建立健全食品贮存监管制度,落实食品贮存主体责任,实施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准运制度,可谓对症下药。
近年来,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蓬勃发展,意见要求网络交易平台严格审查销售主体资质,同时强化协同治理,多部门联合出击,让违法者无处遁形。意见特别强调,要健全餐饮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好的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意见中提出的各项措施,唯有真正落地生根,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心存侥幸的企业和个人不敢再触碰食品安全的红线。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体系的构建,既是对民众关切的制度性回应,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答题。要让纸上条文落实为舌尖上的安全感,需要监管部门在田间地头、物流园区、电商平台等各个环节构筑起全天候的防线。严守食品安全,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