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融媒

做好“文化+”就是打造“文化嘉”

  记者 杨永昌

  

  枕水而生的嘉兴,骨子里有两种文化。

  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交相辉映,流过昨天,流经今天,该怎样流向明天?前不久,嘉兴召开了一场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动员部署会,提出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为主要突破口,进一步指明了文化强市的前行方向。

  方向已明,目标已定。翻看他山之石,爆火出圈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电影《哪吒2》都告诉我们,当文化和科技、旅游、民生等碰撞,催生的是令人惊讶的巨大能量。从这个角度来说,解码嘉兴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中激活创新动能,还需根据文化建设的题目、对照嘉兴的具体语境,加上一重重关键定语。

  做好“文化+科技”,要“活态新生”。从以往的“光与电”“数与网”,到如今的“云与端”“数与智”,形形色色数字文化产品更容易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眼下,嘉兴的运河水遇见过数字流,VR、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历史焕发新生,但看向远方,技术更新更需要产业布局的支撑。我们期待,嘉兴能以发现美的眼睛投早、投小、投长期,注重“小而精”,培育一批文化信息、网络视听、智能穿戴、数字创意等链主型文化企业,推动各领域文化英才扎根嘉兴,引导更多文化名家回归故土,用新质生产力反哺精神软实力。

  做好“文化+旅游”,要“家底尽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嘉兴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当一批批游客在湖心岛瞻仰红船,在乌镇领略古镇之美,在乡村享受度假之愉……一个个嘉兴文化IP竞相奔涌、成为顶流。搭上时代列车,嘉兴必须要持之以恒做优红色教育、做美乡村旅游、打响“中国古镇看嘉兴”等品牌。当然,做好文化旅游产业还要有新意,嘉兴有丝绸、粽子、黄酒等经典产品,有纺织、箱包等时尚产业,还有市民心心念念的大型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等,都可以为嘉兴聚人气、提名气、促消费、增活力。

  做好“文化+民生”,要“登台唱戏”。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让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文化的表达载体有很多,放眼嘉兴的优势,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图书馆、乡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正构成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展望未来,不妨创新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模式,在核心城区、城市客厅、乡村礼堂,让更多街巷、建筑、物件成为文脉传承的展厅、文化记忆的载体,时时处处彰显独属于嘉兴的历史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有人说,文化建设是“润物细无声”的慢变量。站在马家浜遗址的晨光里,七千年前的稻作文明正在解码城市的未来:2030年文化标识享誉全国,文化创新活力迸发;静泊着红船的南湖水倒映着2035年的图景:文化生产力全面跃升,城市影响力辐射全球。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都在告诉我们,文化是历久弥新最深沉的力量。

  

2025-03-25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41823.html 1 3 做好“文化+”就是打造“文化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