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从范东到“大范东”,能给乡村振兴带来什么?

  

  ■记者 徐佳叶

  通讯员 吴 涵 黄佳丽

  

  春回大地暖,万物复苏时。充满生机的嘉禾大地,一派繁忙而美丽的景象。

  在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绿油油的麦苗迎风摇曳,茁壮成长,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不时在田间作业,发出阵阵轰鸣声,不远处的烘干中心内,农技人员抓紧对设备进行检修,确保设备在农忙时期能正常运行。

  对于范东来说,农业不仅是农耕者的生计,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

  近年来,范东村通过创新农事服务模式,联合周边乡村成立“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走出了一条纯农业村带领百姓勤劳致富的示范路。今年,“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全新升级,在原来7个村的基础上新增了长生村和长丰村,实现了9村抱团,“大范东”组团片区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范东,这座其貌不扬的小乡村,为何能带动干窑全镇乡村组团发展,赋能现代化农业建设,齐心协力迈向共同富裕?

  一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农民——“富农民的口袋”。范东村也是如此。

  来看一组数据:范东村2008年集体经营性收入仅28万元,农事服务形成的经营性资产仅2万元,而到了去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达749万元,农事服务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更是达到了4598万元。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范东村的“蝶变”无疑是实干与创新的结晶。

  时针拨回到2008年。这一年,范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14万元。与嘉兴的许多乡村一样,范东村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后天形成的工业基础,村里的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便是脚下的土地。

  可在当时,传统的农耕方式效率低下,土地分散经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如何让老百姓的“口袋”真正富起来,成了范东村几届村委班子的“心头大事”。

  想来想去,还是做农业的“文章”最合适。2008年6月,范东村成立范东粮油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农田规模种植,解放农业劳动力。在“党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新型发展模式下,范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逐年增长,到2018年已提升至128万元。

  同一年,范东村又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占地4.82亩的育秧烘干中心,并购置机械设备40套,为农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后,范东村继续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2023年,范东村联合新星、黎明、范泾等7个村成立“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通过整合47个种粮主体、28个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拓展了粮食烘干加工、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等农事服务功能,实现了区域农业的协同发展。

  去年,该中心共承接干窑镇以及周边乡镇1.4万亩农田的农事服务,范东村收益54万元,占村经营性收入的8%,并带动周边村收益126万元。今年,在“大范东”组团片区的基础上,该中心将服务延伸到了长三角地区,服务面积将达3万亩。

  更多乡村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村民的口袋更鼓,生活更富足。去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3万亩,产量达100.6万吨,连续19年列浙江省首位。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因为有范东村这样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众多乡村。

  二

  其实,在农业领域,除了种地外,范东村还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在“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一袋袋包装好的大米有序堆放在大厅内。这些大米的价格相对实惠,南粳46(含硒)、浙禾香2号的价格每千克分别为7元、6元,煮出来的米饭喷香松软,是嘉善县有名的“范东牌”大米。

  得益于优良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近年来范东大米的销售量可谓突飞猛进。从2016年的年销量5000千克起步,到2024年的年销量60万千克,实现了高达120倍的惊人增长。

  2023年,范东大米成功通过富硒大米的国标检测,更为其增添了极高的附加值与竞争力。不少村民自豪地说:“我们的大米,不仅好吃,还更健康。”

  (下转2版)

  (上接1版)

  范东村还在稻米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上发力。2020年,范东村与嘉善当地企业合作,推出米酒品牌“醉范东”,包括6度的清甜低度酒和12度的醇正中度酒,米酒口感清冽,带着米香,微甜中不乏劲道,是一款比较有特色的稻米深加工产品。

  范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梅其伟介绍,对于这些农产品,村民的认可度比较高,自己平时也会买,逢年过节也愿意介绍给亲戚朋友。同时,范东村还开发了菜籽油、草莓酒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看似简单的产品创新,却凝结了范东村对于农业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勇敢探索。尤其是在延长产业链方面,范东村结合自身特色,在已有的资源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用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铸就自身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范东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范东村还通过创新销售形式,上线了农产品预售小程序“我在范东有块田”。也就是说,在种植生产前,就在线先把农田“认养”出去,以农产品预售的形式,将销售环节前置。

  “就拿水稻来说,以前割一季得卖一年,现在田还没开种,就已经卖出去了。”梅其伟认为,传统农业插上数字化翅膀,农民不仅获得感更强,也更有动力扎根在田野上。

  今年,范东村定下了新的发展目标:稻米加工销售75万千克,销售额450万元。

  产业链不断延伸,覆盖范围不断拓宽,范东村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三

  一花独放不是春。范东村还带动干窑镇范泾村等8个村组成“大范东”片区组团,干出了亮眼的成效。

  数据是有力的证明:去年,“大范东”片区组团实现总收入8965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600万元;农事服务覆盖面积超1.4万亩;“窑望丰赢”实现盈利180万元;聚窑强村公司经营收入达780万元;低收入农户年收入增长10%;“集体抱团运作农事服务”创新模式还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并予以推广。

  不禁想问,9村抱团的“大范东”,为何能齐心协力投身农业发展?

  梅其伟坦言,关键在于创新组织带动方式,通过“新机制撬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单打独斗、低效分散的传统模式。范东村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的经验,发挥重点村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的确让范东村的土地焕发了新的活力,从这片土地上吹出的阵阵稻香飘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周边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仓廪实,天下安。如今,在“大范东”,基层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大家一起干”;“村K”“村舞”“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社会保障持续强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大范东”绘就了一幅民生共享的幸福画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为“三农”工作提出了纲领性要求,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踏着时代奋进的鼓点,“大范东”正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姿态,以粮食产业为基石,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之花。

2025-03-28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42255.html 1 3 从范东到“大范东”,能给乡村振兴带来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