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烟雨楼

曹庄老街的世说新语

※年华

  

  ■华智慧

  

  老街,是一缕回忆、一抹乡愁、一丝牵挂。对于这里的家乡人来说,曹庄老街,犹如这座小镇的历史地标,忠实记录着城市变迁的古今黄页。

  横贯小镇南北的老街,有着一个极富时代感响当当的名字——人民路。但生活在小镇周边的人们还是习惯于称其为“老街”,既显得亲切随意又似乎有几分宠溺,如同好友间的“老张”“老李”,好记又顺口。老街很短,但留下的印记却很长很长;老街也很窄,但融进了我们那代人的青春记忆,也镌刻下时代发展的历史脉络。

  老街南北走向,北起原曹庄中学和曹庄小学校舍,横跨市河,南至转盘三角地,后来延伸拓展与314村道相接,总长不过四五百米。老街地理位置优越,沿街分布有乡政府、信用社、供销社、邮电所、茧站、粮站等,中间还有一座连接南北的同名桥——人民桥,大概这也是老街大名“人民路”的由来。

  记忆中的老街,虽然没有小桥流水般的江南古典韵味,也没有其他与之同名道路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但却有那浓浓的市井烟火气息,还有抹之不去的乡土印记。老街不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仍不失作为小镇主干道的“应有排场”:茶馆、面店、五金店、杂货铺、肉铺、理发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应有尽有。

  每天清晨,老街河面上的氤氲雾气,混合着早点摊上大饼油条和包子烧麦的香味,顺着并不严实的窗棱门缝,溜进了尚未起床的人们的睡梦里,预示着沉寂了一天的小镇开始苏醒过来。而此时的老街上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并不宽阔的街面两侧摆满了一溜长摊,中间则是略显拥挤的挑拣货物的路人。但凡田里种的,地上长的,家里养的,水里抓的,河里捕的,水乡能有的物产,差不多都能在老街见到。蹲守摊位售卖的农人们,有用担子挑着来的,有用筐背着来的,也有用篮子拎着来的,还有从水上拼船来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群熙熙攘攘,一直从桥堍底下顺着老街绵延开去。

  老街桥北的“茶馆店”,永远都是热闹的。只是这份热闹不同于桥边的菜市场,那边是生计,而这边却是生活。那些喝茶的老人们并不在老街上住,大多是从附近乡下赶过来的。大清早挑了菜或其他物什卖掉之后,并不急着回去,就聚集在茶馆里。叫上一壶茶,再点上一根烟,他们好像一直那么坐着、聊着,茶凉了再续上,烟熄了再点上。茶馆里也没什么讲究,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说话很随意,乡野趣事、街头奇闻、家长里短……在这里汇集成一壶酽茶、一缕云烟、一句笑谈。

  相比起菜市场和茶馆里的热闹喧嚣,深藏在老街尽头的新华书店,倒显得有些另类冷清了。那段街面更为狭窄,仅容两辆自行车并行,中间是青石路面,两侧有铺下来的滴水檐。小镇唯一的新华书店就坐落其间。那时的新华书店门头很小,店招是用贴纸剪出来再贴上去的,门脸则是靠上下有凹槽的木板一块块拼插上去。书店的业务也很杂,不仅出售书籍文具,还有一些生活日用品,大到热水瓶收音机,小到针头线脑,甚至还有包装花花绿绿的零食,都能买得到。那里同样也是我最爱去逛的地方,看着一本本装帧精美的图书杂志,总是感慨口袋里的零花钱太少了。

  那时候,住在老街两边的人家被称为“街上人”。我们全班39个同学,“街上人”也就4个。物以稀为贵,“街上人”是让人羡慕的,每天放学后,他们可以很快回到家里,准时收看为数不多的动画片。而等我们回到家,或者早已错过了节目播出时间,或者还有一堆农活需要我们搭把手。

  时代在飞速发展,去年老街所在的曹庄地块已经列入了征收计划,沿线亚欧路、三环东路、科技大道、高架快速路以及市域铁路曹庄站都在修建连通中,预示着整个老镇即将迎来全新大变样。如今再回到曹庄,老街显得有几分孤寂落寞:路上早已消失了如潮的自行车,市河里也没有了拥挤的农船,人民桥的清晨也变得冷清了许多,茶馆喝茶的老人们又不知去了哪里……远处相熟邻人间的一句乡音问候,伴着巷弄老宅飘出的阵阵油烟菜香,终于让人感受到一丝烟火犹存的生活气息。隐藏在水乡阡陌中的曹庄老街,每一处犄角旮旯,都留有历史的沉淀。驻足其中,仿佛时间失去了原有的节奏,变得缓慢而悠长,如一首经典的老歌,让人久久回味。也许若干年之后,还会有一条“曹庄老街”,然而我们,却再也没有青春可以留下来。

  

2024-10-22 ※年华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24044.html 1 3 曹庄老街的世说新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