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烟雨楼

※声音

搭车旅游

  

  ■丹 萍

  

  这个暑假,娃开车从美国的一个城市搬家到另外一个城市,我搭车旅游。

  开始他很不情愿,理由是如果我不去,他就不用安排行程,甚至晚上睡车里都行。我说我也不需要安排什么行程,至于晚上睡车里,那大可不必,路过那些美国小镇,住汽车旅馆,也不会太贵,另外二姨也可以和我一起去,三个人一辆车,比起一个人,性价比更高。

  娃说太好了,二姨去你就不会只唠叨我一个人了。

  鉴于这个波折,出发之前,我提前给自己定下一些不唠叨的原则。现在旅行结束,回头看,觉得这些原则还是有效的。

  第一个,我提醒自己不能抱怨娃的开车技术。我不会开车,反而对别人的驾驶技术要求特别高——在自己不懂的领域指手画脚,很多时候就是会这样吧。

  好多朋友都被我默默拉进搭车的黑名单了,觉得他们的驾驶技术太粗糙——以前我认为自己谨慎,这几年我经常反思,可能还是自己的性格过于紧张了。

  不得不承认,我真的就是那种坐在副驾位置,批评别人车技的那种很讨厌的人。自己不会开车,还批评别人,还要罪加一等呢。

  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旅途中我会用“哎呀,头好晕”代替“不要开这么快”。效果好很多。

  第二个,我提醒自己不要总是提醒娃要学习。娃是去新城市开启博士阶段生活的,我对这个阶段的要求一无所知,最好不要瞎指挥。

  但出发之前偶尔听娃提了几句,导师给了他一些参考资料,让他提前准备,于是我对这个“准备”是不是完成了,非常在意,一直很想提醒他:那个资料你看了没有啊。

  一路上,一旦节奏慢下来,比如吃东西,或者看看风景,“那个资料你看了没有”这句话,就自动出现在我的大脑中。

  我把不让这句话说出口,看成是自己的历练。每拦住一次,就在心里奖励自己一朵小红花。到今天“花园”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最后几天,我也能够回答偶尔跳出来的这个问题了,四个字:爱看不看。

  第三个,我提醒自己不要说“别玩手机”。

  一直以来,我看娃玩手机就非常不爽。这个反应已经写进基因里了——甚至我几乎看见所有认识的人玩手机,都有点不爽。

  我是国乒运动员“莎莎”和“大头”的粉丝,每次看到他俩玩手机的视频,都很想跳进视频里说“别玩了”。像我们家这样,娃已经成人了,我说:“别玩手机。”他说:“玩。”对话基本进行不下去了。

  说了白说,不如不说。

  不过这个提醒没发挥作用,因为刚到美国,开始行程的当天,我的“枕神经痛”就发作了——就是颈椎问题引发的头颈部的神经炎症。

  大家都说这是我玩手机的时间过长造成的。我很委屈啊,为什么不说是我工作时间过长造成的呢。

  无论如何,我的神经痛成了小旅行团顺利出行的短板,大家一路都在监督我,担心我趁着拿手机找酒店和餐厅信息的时候顺便刷“莎莎”和“大头”的短视频,加重病情。

  “别看手机了啊”,大家总是这样怒吼我。这就是传说中的被爱反噬。

  娃爱用手机玩游戏,但他从小到大一直有个习惯,就是玩之前要知会我们一声,“我要玩游戏啦”,算是个策略,勿谓言之不预也。在路上我们还一起讨论了这个习惯,也许我们都是一样的,始终对单纯的享乐有一点点自责。这也是我身上紧张感的来源吧。

  有天晚上,在汽车旅馆里,娃又说:朋友上线了,我要玩会手机。

  我和二姨很默契,不说“早点睡吧,明天还要开车”,而是一起说“玩啊玩啊,随便玩”。矫枉过正的热情,让大家笑成一团。

  当然还有其他原则,这三条算是比较重要的吧。

  二姨在旅途中帮我和娃拍了一张合影,是徒步中拍的,照片中娃大踏步向前,我则回望来时的路。

  我挺喜欢这张照片的。这一两年,我对自己有很多怀疑,屡屡回望,但毕竟脚步仍是向前。和年轻人一样,我这且行且回头的人生阶段,也是最好的时候。

2024-09-10 ※声音 4 4 嘉兴日报 content_219838.html 1 3 搭车旅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