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福泰
今年9月,我参加了嘉兴民间旅游考察团,赴新疆进行旅游文化考察。考察团赵团长不愧是当过领导的,每个团友都分配了任务,有点菜的,有收钱的,也有分发住宿牌的。我的任务则是负责本次行程新闻报道,发到朋友圈中,通过朋友的转发,让更多的嘉兴人知道我们这次行程的收获与快乐。
说实话,对这次行程的任务,我原本就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点也不犯怵,再加上如今通讯发达,一部手机就可以写稿发稿,方便快捷。果真如此,新疆和嘉兴远隔4000公里,时差3小时。在新疆的13天中,每当我们吃完晚饭,一般都是晚上10时多了。回到旅馆,我头一件事就是将当天的旅程过一遍“电影”,然后在手机上写下最有意义的新闻。通过手机图库寻找拍摄的最亮丽的6幅照片,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和新闻一起发到朋友圈和团友群中。这时一看时钟,已是次日凌晨2时30分。到了5时许,天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早锻炼之时,我一翻手机朋友圈,无论是独库公路纪念馆的深沉、那拉提牧民的笑声,还是伊犁河畔的牛羊、云霄峰的壮观,均已收获无数朋友的点赞。现在的发稿真是便捷,我的思绪不由得想到了20年前的那次异地发稿……
2004年四五月份,浙江省记协发起了一个“重走红军长征路”采访活动。我和聂海峰、张超柱被单位推荐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三人随团各走一段,我走的是第二段,是从贵州遵义经云南再到四川泸定县。当时单位每天在《嘉兴日报》头版上开设栏目,每天刊登采访记者一篇稿件。出发前,我专门找到单位技术部主任陈辛林,借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以便随时可以写稿。
当时在采访中,我采访到了红军一渡赤水时曾见到毛主席的土城镇老大娘、当年在金沙江为红军渡江摇船船工的儿子等。当年红军以战胜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所造就的长征精神,通过我每天采写的长征故事,广为嘉兴读者阅读。
跋山涉水深入红军走过的路进行采访,再苦再累我倒不怕,最头疼的是每天晚上的发稿。有一次,我们白天在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采访了红军当年渡赤水河的故事。匆匆用过晚饭,我就趴在床沿上,用笔记本电脑写好了新闻稿。应该说,这个旅馆在当时条件也算还可以,房间里安有一部电话机。在当时通讯尚不发达的时代,这部电话可以连接上电脑传输线,勉强可以发稿。
和我同住一室的是湖州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他每天也要将照片发往单位。这一天晚上,他正在发稿,可速度慢得要命,我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发完。轮到我发稿时,电话机突然传出了滋滋嘎嘎的声音,这个通讯线路发稿到底还是不行,我生怕稿子万一发不过去就麻烦大了。看看时间已是晚上10时多了,明日报纸头版上的内容都还空着,按常规,日报编辑钱巧根可还在电脑边等着呐。我赶忙用手机向巧根编辑说明了一下情况。他安慰我:“福泰,没事的,你慢慢来好了,我在等着。”等我手忙脚乱地发完这篇千把字的稿子后,已用了一小时。看到电脑上发完稿子的提示,汗流浃背的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稿子终于发完了!
红军当年长征走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镇时,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畔结盟,借道彝民区,抢先渡过大渡河,这成为长征途中的传奇一幕。白天,我在当年歃血为盟的彝海畔实地采访。晚上,为了迅速将这一红色传奇故事发回单位,我也不依靠旅馆内的电话机了,索性一口气跑到冕宁县城一家网吧,出钱借台电脑写稿发稿。这样发稿的速度反而更快,圆满完成了任务。
新中国成立已有75年了,人们的通信手段从手写书信、邮筒寄信,再到电脑写文、电话机发稿,直至如今普及手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地写稿,快速发稿。我的两次迥异的发稿经历,不正是祖国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么!
(作者系主任记者)